文物宣传文案穿越古今,央媒:国宝会说话,吸粉在情理之中
你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三星堆青铜人像:说我像奥特曼的你别走;陶鹰鼎:陶,醉了6000年;长信宫灯:照着你……这些穿越古今的宣传文案,出自《如果国宝会说话》这部独树一帜的文物纪录片。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全方位的科技加持,让历史可听可看可感,助推这部片子大获成功。当古史不再是高冷的金文篆书,当国宝会说话、会对我们的凝视报以深情的回望,吸引大批粉丝也在情理之中。
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是这部纪录片的追求。事实上,除了技艺、文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进行活态传承,那些一动不动的器皿、雕塑、家具、建筑,随着主人的逝去已成陈迹。从电视片到艺术展,从复原远古城市到复制古代用品,现代人利用很“燃”的方式接触古人赖以生活的物质载体。在这一过程中,活起来的不只是文物,还有人们心底关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记忆。
每一件国宝,都是古代生活的一个片段。当它静静地躺在博物馆的展台中、地库里,你或许想象不到它在千年前曾见证了刀光剑影、纷繁世事。商鞅方升无言,但它亲历了秦国变法、六国一统,是度量衡定于一尊的见证;里耶秦简无言,但那里记载了中国有记录以来最早的身份证和户口本;素纱(衤单)衣无言,但你可曾想到,这件代表汉初织造最高水平的衣服,或是汉代贵妇的百变穿搭……历史无言,只不过它等待我们发掘文物背后的那些故事。那些故事,正是国宝“想说的话”。
有学者曾说,对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对很多人而言,历史教材中的时间、事件与意义,虽然客观但又少了几分情感,九品中正、六部九卿在脑子里形成的或许是没有画面、模糊抽象的印象。所以高明的启蒙老师会用元代的“拈阄射利”对比彩票,会把曾感叹“长羡蜗牛犹有舍,不如硕鼠解藏身”的白居易看作唐代的蜗居客……让历史的大框架有血有肉,才能让我们对历史产生共情。毕竟,同样有衣食住行的需求,同样面临生老病死的处境,任环境沧海桑田、技术一日十年,生活的主题始终不变。
寻找古今的交汇处、共鸣点,只是认识历史的第一步;接下来还得从传世文物、考古发现、文字材料中发现历史的丰富多彩。正所谓:先求其同,后求其异。我们看到,一些学者从卷帙浩繁的典籍考证名物制度,一些从业人员试图用3D特效还原古代礼仪的全貌,佶屈聱牙的经典因此得以“翻译”,古代的生活场景仿佛历历在目,令我们不必回到商周,也不用沉溺于器物收藏,便能从文明之源中体会因时变迁的制度和一以贯之的礼乐精神。借助研究者皓首穷经,普通人虽然不可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却可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如此说来,《如果国宝会说话》的成功就更容易理解。相比前几年陆续走红的《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通过厚重大片让岁月化作徐徐展开的恢弘长卷,《如果国宝会说话》那一个个逼入眼帘的小视频只不过是风霜历史的惊鸿一瞥。100件文物,100个故事,100种表达,在5分钟里闪转腾挪出多样的视听感受,既摸准了观众的需求,也适应了互联网传播的趋势。所以,与其说是“说话”,不如说是“对话”,和秦汉唐宋来一次深度互动,为我们感知历史打开一扇门。
(原题为《让国宝活起来》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藏家敢买、新人能入,艺术品市场变热闹?多亏“十三五”规划这颗“定心丸”
- 从文 化 部 第56号文件开始,讲透艺术品资产化政策!变现为王的时代来了
- 博物馆牵手民间艺术:这波双向奔赴,也太戳人了!
- 2025弘仁元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于9月21日开槌
- 民间收藏别再“沉睡”!先搞懂艺术品金融化,国家收购才是变现真出路
- 经济通缩期,为啥说文化产业要成下一个风口?
- 艺术品作为一种金融资产,其未来的发展前景远超想象!
- 这些银行收购艺术珍品!这些企业都在市场上搜刮艺术品,用来抵抗通货膨胀!
- 最新《文物保护法》带来的中国古玩市场6点巨大变化,具有一定历史意义!
- 国家力挺!艺术品市场要变天,从抵押到交易全利好,错过等十年
- 艺术品市场的冷热交锋:谁在逆势狂飙,谁在被时代抛弃?
- 艺术在资本市场中何去何从?
- 艺术品,正在悄悄改写中国财富传承的剧本!
- 艺术品金融化,无法抗拒的历史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