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型博物馆展览将成未来趋势
【中华收藏网讯】随着网络时代虚拟社交的普及,现实生活中网络依赖、情感匮乏、社交障碍等现象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博物馆具备为公众创造真实社交环境、满足公众真实社交需求的条件,是一个具有独特优势的社交场所。
博物馆作为社交场所的社会价值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但其传统社交活动的开展主要依赖于公共空间的营造和教育活动的组织,而观众各行其道、互不交流的参观模式并没有得到本质改变。现代博物馆展览的体验设计需要更加注重社交互动项目与展项之间的相互结合,以达到消除参与者之间的心理隔阂、实现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目的。
从展览设计的策略上讲,博物馆可以通过展览中的社交空间营造、社交型的互动技术设计、参与性的参观活动策划来实现展览的社交功能。
令人舒适的环境氛围是促使社交活动发生的重要条件之一。在展厅中开辟相对独立的社交空间,不仅有利于增强展示效果,而且能够更自然地促进观众之间的交流。
例如日本滋贺县琵琶湖博物馆、南京博物馆院、中国杭帮菜博物馆在展览中为观众创造了特定的时空环境,使其可以较长时间地停留和与别人相处。这些空间虽然在展线中相对独立,但都与博物馆展示主题紧密相连,可被视作展览的延伸空间,而在为观众制造“共同话题”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更是普通公共空间无法比拟的。
在博物馆展览中合理利用社交互动技术不仅能够吸引个体观众的融入,还能通过集体活动创造自然的交流氛围,以互助、协作、游戏等方式帮助观众克服心理障碍,弥补社交技巧方面的缺陷。
20世纪末,弗兰克·奥本海姆立的美国旧金山探索馆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在展览中增加一些人与人的交流和互动项目,如多人共同参与的游戏项目、多人协同操作的机械设备等等。21世纪,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博物馆互动展项的形式表现更加新颖、互动界面更加丰富、技术流程更加灵活,有利于促发参与者互相询问、模仿、学习等交流行为,为参与者成功地搭建一个自然、轻松、愉悦的社交平台。
妮娜·西蒙的《参与性的博物馆》提出将博物馆参观流程视为一种参与性活动的观点,认为博物馆展览的社交设计应遵守从个体化到集体化的原则,即以个体体验为基础的展览项目应该以实现社会化的集体参与为最终目标。博物馆展览的参与设计需要将展览内容、形式、互动机制进行通盘考虑,才能有效解决如何将参与体验与展览内容巧妙结合的问题。
对于中国社会而言,在传统文化中被视为安身立命之本的家庭、社会关系却在受到各种冲击和挑战,我们当下对家庭情感和人际关系修复的诉求只能通过真实社交的方式来解决。从公共文化服务的角度讲,博物馆应该承担起提倡积极健康的社交方式、引导网络沉溺者改变生活方式的社会责任。或许,让观众暂时放下手机、远离网络的家庭活动以及面对面真实交流的集体参与才是网络时代博物馆的最佳“打开”方式。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藏家敢买、新人能入,艺术品市场变热闹?多亏“十三五”规划这颗“定心丸”
- 从文 化 部 第56号文件开始,讲透艺术品资产化政策!变现为王的时代来了
- 博物馆牵手民间艺术:这波双向奔赴,也太戳人了!
- 2025弘仁元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于9月21日开槌
- 民间收藏别再“沉睡”!先搞懂艺术品金融化,国家收购才是变现真出路
- 经济通缩期,为啥说文化产业要成下一个风口?
- 艺术品作为一种金融资产,其未来的发展前景远超想象!
- 这些银行收购艺术珍品!这些企业都在市场上搜刮艺术品,用来抵抗通货膨胀!
- 最新《文物保护法》带来的中国古玩市场6点巨大变化,具有一定历史意义!
- 国家力挺!艺术品市场要变天,从抵押到交易全利好,错过等十年
- 艺术品市场的冷热交锋:谁在逆势狂飙,谁在被时代抛弃?
- 艺术在资本市场中何去何从?
- 艺术品,正在悄悄改写中国财富传承的剧本!
- 艺术品金融化,无法抗拒的历史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