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已有艺术品收藏传统
【中华收藏网讯】艺术博物馆登陆中国以前,中国人早已形成了具有东方文化韵味的收藏传统。但是中国的艺术品收藏与欧洲有很多不同之处。两者最大的不同是,中国始终没有自发地形成向公众展示艺术品的风气。其次,中国的艺术品不追求真实描摹客观世界或者讲述宗教故事,重视的是作品传达的气韵等难以言传的审美境界。还有一点不同是,中国最有价值的艺术品是书画而非雕塑,最有价值的书画作品又往往出自社会地位较高的文人和官僚甚至皇帝之手,这与欧洲教会、皇室、富豪纷纷赞助职业艺术家、收购职业艺术家作品的风气很不一样。
中国的艺术品收藏传统从先秦时期就萌芽了,当时中国哲学已经很繁盛,伦理色彩浓厚的美学思想对中国的艺术品创作与收藏都影响很深,道德成为衡量艺术品价值的重要准绳之一。之后的不同朝代鉴定艺术品优劣的标准有种种不同,但是先秦时期奠定的这一基础没有被真正动摇过。
自汉武帝刘彻“创置秘阁,以聚图书”以来,皇室和宫廷便成为中国艺术品收藏的重要中心。《历代名画记》中记载:“汉明雅好丹青,别开画室,又创立鸿都学以集齐艺,天下之艺云集。及董卓之乱,山阳西迁。图画缣帛,军人皆取为帷囊,所收而西七十余乘,遇雨道艰,半皆遗弃。”艺术品收藏在玄学盛行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许多具体而特别的品评标,这个时期也形成了不少书画史和书画品评的著作,对艺术品创作和收藏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宋、齐、梁、陈之君,雅有好尚”,至梁元帝“乃聚名画法书及典籍二十四万卷”。文人雅集活动此时也逐渐兴起,这种活动是中国艺术品收藏界的重要交流活动。收藏者将秘藏的书画珍玩展示给知己好友,往往还会有诗词唱和、聚会宴饮、乐舞欣赏等活动与之相伴。这样就在艺术交流中促进了友谊、润滑了人际关系,也是一种体现品位与财富的方式。封建经济逐渐走向高峰的唐宋时期,富起来的市民阶层形成了更有世俗精神的艺术品收藏风气,藏品种类不断扩大,专业化、专门化成为收藏趋势之一。到北宋时期,宫廷皇室收藏也达到了极为富足的阶段,如宋徽宗组织大臣编撰《宣和睿览集》《宣和画谱》《宣和书谱》《宣和博古图》等举措。据宋·邓椿所著的《画继》中称:“徽宗皇帝……别无他好,惟好画耳,故秘府之藏,充牣填溢,百倍先朝。又取古今名人所画,上自曹弗兴,下至黄居寀,集为一百帙,列十四门,总一千五百件,名之曰《宣和睿览集》”。《宣和画谱》20卷,共收录了自魏晋以来的231位画家所作的名画6396件;《宣和书谱》20卷,收录197位书家的名作1344件。从宋徽宗时期的这几本书,便可窥见宋代皇室艺术品收藏盛期的概况。
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明清时期,中国的艺术品收藏门类已经十分丰富,书画篆刻、玉器珠宝、家具奇石、历代文物等等都受到藏家不同程度的追捧。虽然“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中国历史演进方式导致了场场战火,将许多皇室贵族的大宗集中收藏销毁殆尽,但总是有种种珍品流散到民间。明清成了中国艺术品收藏集大成的时代,不仅体现在藏品种类多、数量大、藏家分布广这样的特征上,也体现在鉴藏著述大量出版和艺术市场空前繁荣这两个方面。至乾隆、嘉庆年间,清朝宫廷收藏的各类艺术品数量惊人,并分多处保存,其中皇家编撰的著录就有多种:《南薰殿尊藏图像目》《茶库贮藏图像目》《秘殿珠林》《石渠宝笈》等。据以上著录分析并统计,清皇室收藏的艺术品达数万件之多,达到我国古代艺术品收藏的巅峰。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收藏的真相:不是有钱才玩得起,而是懂才值得拥有
 - 好东西:就是越放越值钱!
 - 艺术品抵押贷款开始实施,让一部分藏家先富起来!
 - 六部委新政策激活收藏市场,民间藏家迎来黄金时代!
 - 真正的收藏家玩收藏:第一关要经得起别人说假
 - 上海试点破局:文物收藏市场从“乱象丛生”到“活力迸发”
 - 文化部“艺术银行”:用数据告诉你,艺术咋走进咱们的日常?
 - 文物唯有流通起来变现:才能让更多的人加入收藏保护行列
 - 全球第二大艺术品市场!中国藏家注意:懂收藏的人,未来更富有?
 - 收藏界正不断地持续洗牌,能留下来的只有这类玩家...
 - 在贪婪与敬畏之间:收藏市场的生死局与修行路
 - 别再瞎跟风玩收藏了!这4类人群戳中90%藏友,看看你属于哪一种?
 - 收藏家为何痴迷至深?他们不怕贫穷,只怕失去心中的珍宝
 - 好东西:就是越放越值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