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六旬老人痴迷折纸艺术,折什么就要像什么
【中华收藏网讯】尖喙朝天,银色眼珠炯炯有神,五彩的身子鲜艳夺目,火焰般的翅膀拱起蓄势,细爪撑地待腾飞。五彩鸟栩栩如生,细看,竟全部由纸折成,装饰以布娃娃的塑料眼睛、女孩子用的发卡等。还有朝天的凤凰、威武的海龙、开屏的孔雀、匍匐的鳄鱼……每天晚上七点左右,在地铁7号线昌平路出口不远处的全家便利店门前,琳琅满目的折纸艺术品陈列开来。它们全都出自于一位老人之手。
一个圆形饼干盒、一把剪刀、一瓶胶水、弹珠、纽扣和各种颜色的纸张,外加一副老花眼镜,这就是老人的全部工具。
老人名叫姜强,今年64岁,家住海防路。附近便利店的店员说,从4年前开始,只要不是下雨天,每天晚上7点左右,老人都会来他们店门口,摆摊卖自己的折纸,一直到晚上10点。
耳顺之年圆幼时之梦
“我原来是在食堂工作的,但是我脑子里想搞艺术,小的时候我就很喜欢画画,所以我现在就折纸。”老人回忆,6年前,他还在农村的食堂上班时,就开始自己玩折纸。退休以后,他开始在路边摆摊,但因为没有固定摊位,一开始他不得不常常换地方。
“因为我就喜欢艺术这一类的东西,小时候我在学校里画的,老师都批优秀。老师上面画,我下面画,等他画完,我还要画。本子带回家,继续画,老师都表扬我画得好。”老人说起儿时的绘画经历,眉眼间神采奕奕,满是自豪。
后来他听说了折纸这种手工艺品,觉得新奇又好看,就在工作之余动手来做,为了找到好看的纸,他甚至能一口气跑好几条街,连买香烟都专挑壳好看的。
不负天资一丝不苟
对于折纸这门艺术,老人独有见解。“没有美术基础,是学不进的,比如要折一匹马,脑子里就有一匹马。你牵一匹马来,也没有用。”丰富的生活阅历给了老人充分的想象空间,老人的作品几乎都采用了大胆的配色,造型方面则力求形似神似。
“想到什么就折什么,怎么想就怎么折。”他对记者说,1986年他在电视新闻上看到美国新型飞机试飞的报道,就照着电视上的画面想象立体的模型,马上就折出一架微型飞机。说着,老人就从包里拿出一张亮红色的香烟壳纸,用剪刀剪成几部分,一折,一贴,当年场景似乎就在眼前。
尽管有着过人的艺术天赋,老人对折纸艺术,始终抱着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折什么就要像什么。人家折的有65分相似,我折的要有85分。”老人说,他折的东西都源于他对日常事物的观察、揣摩和想象。他不模仿别人,也不怕别人模仿。“学到的不稀奇,自己想的才稀奇。首先要自己感觉好,人家才能觉得更好。”
艺术无价不求富贵求开心
在被问到为什么坚持每天都来卖折纸手工艺品的时候,老人笑了。“我卖得少,送得多,送得人家都开心。”
半天时间,老人就可以做20到30个折纸工艺品,但是他说,一天卖到50块钱以后,他的作品基本上都是送出去的,送给喜欢这些手工艺品的人。他说,“不是为了赚钱,就是好玩。”
据老人讲述,就在两年前,一个台湾艺术家看过他的折纸作品后专门雇他去折纸,但老人希望能按照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做自己的作品,因此坚决拒绝了邀约。
“很多人问我搞批发,10块钱一个,这有什么意思呢?我都不睬他们。”
当你路过昌平路地铁站门口的便利店时,你可能会遇见姜强。他俨然一位艺术家,坚持自己的梦想,也坚持作品的艺术价值。他不愿自贬价值,沦为商业附庸;但愿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这些银行收购艺术珍品!这些企业都在市场上搜刮艺术品,用来抵抗通货膨胀!
- 藏家消费习惯正在改变,未来古玩行业将向这个方向发展!
- 文化艺术品行业:政策护航,迎来黄金发展期
- 2025年风口:艺术品从世界格局到家庭财富,文化财富浪潮将至!
- 国家扶持艺术品变现:艺术品交易流程和方式,已经出来!
- 艺术品卖不掉、估不准、不敢押?破解困局的方法终于来了!
- 国 家:艺术品市场到2025年,要做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先看先知!
- 2025弘仁元春季艺术品拍卖于04月27日(上午9:30开槌)
- 北京成为第一个艺术品变动产的试点城市!艺术品市场要腾飞了!
- 艺术是一种人格参与,玩的是精神,拼的是文化,较量的是修养!
- 文物法修订草案敲定:允许民间文物交易 准许外资拍行进入
- 紧急提醒!2025艺术品市场红利来袭,入场攻略在此
- 重大信号!国家强势入场,艺术品变现黄金时代已来
- 国家文化战略:鼓励收藏品 实现文化兴国 三大改变让艺术市场达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