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上抹泥巴谎称是“古董”
【中华收藏网讯】玉上有泥巴、手电筒照光、火烧头发不断……经过重重鉴别后,本以为花2000多元买来的是刚从工地挖出来的“古董”,不料只是不值钱的塑料。以上那些鉴别手法,也是“托”们故意上演。今年2月至4月,这一4人诈骗团伙成功作案3起,骗得被害人6100元。
6月29日上午,钟楼区人民法院对此案进行公开审理,认为4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多次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他人财物,数额较大,其行为均已构成诈骗罪。最终,4人分别被判处拘役4-5个月,各处罚金5000元。
2800元“抢购”刚挖出来的古董
今年4月16日上午,56岁的汤阿姨在回家途中,看到有人在花园新村附近的马路上摆摊卖东西。摆摊的老头60多岁,皮肤偏黑,说是刚从工地上挖出一个玉玺,偷偷拿来卖。汤阿姨仔细端详,玉玺上雕了一条龙,龙口中含着一颗龙珠,栩栩如生,而且还沾着许多泥巴。旁边一名本地女子搭话说是真的玉,已经被人买下了,人家回家拿钱去了。一名男子把自己的头发绑在玉上烧,结果也没烧断。如此一来,汤阿姨对此深信不疑了,连问怎么卖。老头开价2800元,谁先给钱就卖给谁。汤阿姨赶紧到银行取了2500元,加上身上的零钱,抢先买回了这块玉玺。
无独有偶,今年3月,黄大爷在鸣西桥散步时,也花800元从一个摆摊的老头处买了个玉弥勒佛。但他回家一洗发现,玉佛身上的泥,经水一冲全部冲掉了。黄大爷觉得有假,一连找了对方10天,但这伙人再也没出现。
全是套路:一个摆摊三个托
经过侦查,警方确定这是一个由奚某、祖某、孙某和徐某组成的诈骗团伙,4人分工合作,69岁的祖某负责摆摊,其他3人作为“托”,故意诱骗他人购买。
祖某摆摊就位后,奚某假装围观群众,率先发问:“你这个玉从哪来的?”
“刚从工地挖出来的。”
“这个玉是真的还是假的?我用手电筒照照。”“玉是真的,卖吗?多少钱?”
“2800。”
“我身上没带这么多钱,现在回家拿钱,要40分钟的。你在这里等我。”
奚某走后,第二个托——徐某上场,他负责用打火机烧放在玉上的头发,以此让人相信玉是真的。之后,他再借口身上钱不够,让祖某顺理成章地卖给受害者。团伙中唯一的女子孙某,同时也是奚某的女友,看到有人想买,便在一旁怂恿。
经过检验,所谓的“古董”其实全部是塑料制品。奚某被抓后交代,这些古董其实是他以50元一个的价格买来的,主要分为两种:玉玺和弥勒佛。为了让人相信这是真玉,这伙人可谓煞费苦心,“用泥土在上面涂一涂,让人感觉是从土里刚挖出来似的”,再加上后来的手电筒照光、火烧头发,不少老年人稀里糊涂地就上了当。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这些银行收购艺术珍品!这些企业都在市场上搜刮艺术品,用来抵抗通货膨胀!
- 藏家消费习惯正在改变,未来古玩行业将向这个方向发展!
- 文化艺术品行业:政策护航,迎来黄金发展期
- 2025年风口:艺术品从世界格局到家庭财富,文化财富浪潮将至!
- 国家扶持艺术品变现:艺术品交易流程和方式,已经出来!
- 艺术品卖不掉、估不准、不敢押?破解困局的方法终于来了!
- 国 家:艺术品市场到2025年,要做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先看先知!
- 2025弘仁元春季艺术品拍卖于04月27日(上午9:30开槌)
- 北京成为第一个艺术品变动产的试点城市!艺术品市场要腾飞了!
- 艺术是一种人格参与,玩的是精神,拼的是文化,较量的是修养!
- 文物法修订草案敲定:允许民间文物交易 准许外资拍行进入
- 紧急提醒!2025艺术品市场红利来袭,入场攻略在此
- 重大信号!国家强势入场,艺术品变现黄金时代已来
- 国家文化战略:鼓励收藏品 实现文化兴国 三大改变让艺术市场达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