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文物贩子盯上,这铁钟和石碑是文物吗?
【中华收藏网讯】市民陈汉梁近日向记者反映,称戚月线边的郑陆镇三皇庙村胡庄头有两处文物,分别为清道光石碑、民国铁钟,未列入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名录,但却具有一定的文献与历史价值。
陈汉梁今年70多岁,小时候经常来胡庄头短暂居住,早就知道这里有一座圆通庵。他说,这两处文物即为圆通庵的遗物,前段时间有文物贩子曾到胡庄头打探,试图买走这两件文物,被村民阻止了。
记者看到,铁钟位于村中的篮球场边,悬挂在水泥架子上。铁钟高约近80厘米,底径近50厘米,连同钟钮在内总高近1米,钟上有“胡庄村圆通禅院”大字,其中“胡庄村”三字略小,“圆通禅院”4字每个字都有近10厘米大。落款为“无锡曹三房造”,并有“民国戊午年冬月立、本善妥化 合境平安”的边款,以及捐款人姓名,其中绝大多数为唐家的妇女,称为唐某氏。钟上部有回字纹,下部还有八卦图案。
石碑为青石质,总高约120厘米,宽70厘米,厚约12厘米,碑名为《重修圆通庵碑记》,正文约300字,记述庵堂重修的经过,还附有捐钱人名单及捐款数量。根据碑文内容,建碑时间应为道光二十五年岁次乙巳仲春,即公元1845年。可惜已断裂为两截,但字迹仍清晰可辨。
据了解,无锡曹三房是著名的冶坊,江苏著名文物学家肖梦龙《论吴文化冶铸》一文披露,明代,无锡曹大房、曹二房、曹三房冶坊铸造的法器在国内许多名寺古刹早有陈列,声名远播。
“我以前就听老人们说我们这只铁钟就是在无锡铸造的。”村民唐廷春介绍,听老人们说,圆通庵至少在清康熙年间就有了;1940年代,庵中由一位叫时民的和尚主持,后来圆通庵部分房屋被村中小学占用,来了一位姓施、一位姓顾的老师,于是有了“施、顾做先生,时民做校长”的顺口溜,一些年长村民至今还记得。
对本地地情颇有研究的常州市地方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余忠良告诉记者,过去常武地区民间存有大量的铜钟、铁钟,主要集中于寺庙、庵堂、祠堂等带有公共场所性质的地方。由于各种原因,大多数钟被毁,如今各大寺庙里的钟多数是改革开放后新铸造的,民国及民国之前的钟已很少见。至于石碑,在过去通常被砌入河道驳岸、被充作街沿石,更多的被击碎铺入碎石路面,因而能保存至今的不多。
记者查询《常州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集》(一、二)和《武进文物古迹》等近年出版的本地文物资料,以及记载郑陆镇地情的《郑陆镇志》,均未发现胡庄头圆通庵石碑与铁钟的记载。
“铁钟距今已有百年,而道光年间的石碑距今已有170多年,我们希望这两处文物能得到更好的保护,毕竟现在放在村上不安全。”陈汉梁说。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这些银行收购艺术珍品!这些企业都在市场上搜刮艺术品,用来抵抗通货膨胀!
- 藏家消费习惯正在改变,未来古玩行业将向这个方向发展!
- 文化艺术品行业:政策护航,迎来黄金发展期
- 2025年风口:艺术品从世界格局到家庭财富,文化财富浪潮将至!
- 国家扶持艺术品变现:艺术品交易流程和方式,已经出来!
- 艺术品卖不掉、估不准、不敢押?破解困局的方法终于来了!
- 国 家:艺术品市场到2025年,要做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先看先知!
- 2025弘仁元春季艺术品拍卖于04月27日(上午9:30开槌)
- 北京成为第一个艺术品变动产的试点城市!艺术品市场要腾飞了!
- 艺术是一种人格参与,玩的是精神,拼的是文化,较量的是修养!
- 文物法修订草案敲定:允许民间文物交易 准许外资拍行进入
- 紧急提醒!2025艺术品市场红利来袭,入场攻略在此
- 重大信号!国家强势入场,艺术品变现黄金时代已来
- 国家文化战略:鼓励收藏品 实现文化兴国 三大改变让艺术市场达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