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漏靠什么?
【中华收藏网讯】近期,中国艺术品2017年春拍市场再度开启,伴随着槌声的敲响,数以万计的艺术品价格被赋予了新的定位。不少艺术精品价格“一飞冲天”,直达千万元甚至亿元级价位。不过,笔者注意到,相比于自带轰动性的亿元拍品,今春拍卖所呈现的两则拍场“捡漏”事例,则更为刺激了藏友们的神经,引发广泛热议。
第一则说的是,一位买家在去年的西泠秋拍中以1.8万元低价购入的清代闲章,在今年不久前落槌的北京保利春拍中,被人以380万元竞得。半年时间净赚200余倍。据称,该印章的印面只有指甲盖大小。不要小看了它的身材,据考证这可是乾隆皇帝钟爱的印章之一,全名叫“清乾隆缠丝南红玛瑙朱雀钮宝玺‘丛云’”。有专家在本次拍卖前整理出了它的身影:台北故宫所藏,沈周笔下《肥猫》,乾隆御题的下方便能找到这方“丛云”;北京故宫藏冯承素摹王羲之兰亭序的乾隆御题旁,能找到“丛云”;此外,在《钦定石渠宝笈》著录中有81件书画作品上出现过此枚印章。而据《乾隆宝薮》和现藏的实物统计,乾隆共有玺印1800多方。这或许也是半年前的西泠印社上卖家“贱卖”珍宝的原因之一了。
另一件则是发生在国际市场。一件原本在朋友圈里销售8万元无人问津的4厘米高的古玉,在香港邦瀚斯拍卖出了290万元的天价。究竟是什么令买家们如此“疯狂”?原来,这并非普通的小玉人,他叫方相氏。据专家解释,方相氏是旧时民间普遍信仰的神祇,为驱疫避邪的神,是周礼规定的司马的下属,最高官阶为下大夫。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为国家驱疫。葬礼时,方相氏则驱方良。宫廷里,方相氏驱疫的仪式叫大傩,唐朝成为军礼之一,隶属太卜属。大傩每年有三次,分别于季春毕春气、仲秋御秋气、季冬送寒气。正是因为背后的文化因素才让古玉令人如此着迷。所以说文化就是财富,有了文化作为底蕴,那么从8万到290万元也就成了可能。
这两则堪称经典的捡漏事例,给出了两点启示:首先,对于一些艺术品而言,其所蕴藏的文化价值已然远远超越了其本身的材质价值。其次,当今艺术品市场仍然有大漏存在,尤其在众多专家、行家汇集的拍卖市场捡漏,需要的绝不仅仅是运气,还需要广博的知识积累和浓厚的探知欲望。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这些银行收购艺术珍品!这些企业都在市场上搜刮艺术品,用来抵抗通货膨胀!
- 藏家消费习惯正在改变,未来古玩行业将向这个方向发展!
- 文化艺术品行业:政策护航,迎来黄金发展期
- 2025年风口:艺术品从世界格局到家庭财富,文化财富浪潮将至!
- 国家扶持艺术品变现:艺术品交易流程和方式,已经出来!
- 艺术品卖不掉、估不准、不敢押?破解困局的方法终于来了!
- 国 家:艺术品市场到2025年,要做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先看先知!
- 2025弘仁元春季艺术品拍卖于04月27日(上午9:30开槌)
- 北京成为第一个艺术品变动产的试点城市!艺术品市场要腾飞了!
- 艺术是一种人格参与,玩的是精神,拼的是文化,较量的是修养!
- 文物法修订草案敲定:允许民间文物交易 准许外资拍行进入
- 紧急提醒!2025艺术品市场红利来袭,入场攻略在此
- 重大信号!国家强势入场,艺术品变现黄金时代已来
- 国家文化战略:鼓励收藏品 实现文化兴国 三大改变让艺术市场达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