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一段东方的历史……
【中华收藏网讯】世间繁华锦,独爱青白间。瓷美,瓷韵,素净中透着不动声色,釉色里显出淡定从容。瓶底一款难描摹,心底一印几回暖。品唐风宋韵,赏不老容颜,请看——
看见精美的瓷器,我们没有办法不想起历史。因为,瓷器正是从中国历史的纵深处走来——
瓷器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发明之一,是中国乃至人类历史上的光辉一页。从商代时期的原始瓷,到汉唐时期日趋成熟的制瓷技艺;从宋代“五大名窑”并称于世的蓬勃发展,到明清时期瓷器生产的鼎盛与辉煌……瓷器,是中国历史的一种象征,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符号。
看见精美的瓷器,我们没有办法不想起景德镇。因为,这个地处赣鄱大地上的城市,因瓷而生,因瓷而名——
景德镇自五代开始生产瓷器;在宋代,凭借有“素肌玉骨”之称的影青瓷,景德镇跻身宋代名窑之林;在元代,凭借名贵的青花瓷和釉里红瓷,实现了新的突破;在明代,景德镇兼收并蓄,创新发展,烧制出了玲珑瓷和青花玲珑瓷,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在清代,景德镇瓷器生产突飞猛进,形成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瓷业生产的鼎盛时期,跃上了历史巅峰。
是什么赋予了瓷如此悠久而辉煌的历史?
成就瓷的历史的,是智慧。
青花瓷、釉里红瓷、五彩瓷、粉彩瓷……随着历史的发展,对瓷来说,变化的是种类、色彩、样式,不变的是其中的工艺、其中的智慧。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这样写道:“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也就是说,一件瓷器需要经72道工序方能成器。每一道工序、每一件瓷器,蕴含、凝结的都是人民的智慧——一种“化土为器”的智慧,一种代表着中华民族创造力的智慧,一种象征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智慧。
成就瓷的历史的,是人民。
瓷之韵,匠之心,每一件精美瓷器的背后,都是瓷工和艺人们的努力。
仅以制瓷的第一个环节“练泥”来说——从矿区采取瓷石,先以人工用铁锤敲碎至鸡蛋大小的块状,再利用水碓舂打成粉状,淘洗,除去杂质,沉淀后制成砖状泥块,再用水调和泥块,去掉渣质,用手搓揉,或用脚踩踏……读及这样的文字,我们仿佛走进了古人所在的那段历史,能看见人民的勤劳,能体味工匠们的辛苦。
成就瓷的历史的,还有历史本身。
从明代起,瓷器越来越具有观赏性,制瓷艺人开始在瓷器上讲故事,尤其是一些著名历史故事。正是这些历史故事,进一步丰富了瓷器,提升了近年来国内外市场上一些瓷器的价值;也正是这些“天价瓷器”,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瓷的价值,传递和延续了中国瓷的历史。
比如,中国“瓷器三绝”之一的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这件有着复杂历史经历的瓷器是景德镇窑制作的一件代表作,如今价值难以估量。
比如,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描绘的是战国时期鬼谷子为救孙膑下山,“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典故。该藏品于2005年伦敦佳士德拍卖会拍得2.3亿元天价。
正是以“鬼谷子下山图罐”上的图案为设计包装元素,“金圣”(智圣出山)容易让人在不经意间忆及瓷的历史,因而这款卷烟也别具一番意蕴。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书画收藏的五大铁律:看懂就是赢家!
- 市场激活:万亿级资产“苏醒”,民间收藏的春天真的来了?
- 99% 的人都不知道:玩收藏的套路!
- 收藏:最高境界的品位!
- 民藏的力量,是中华文化传承最具影响力人群!
- 收藏轶事:他用5万买一幅画,卖了4370万,至今翻了870倍!
- 收藏八大怪象:是怪圈作祟还是另有隐情?
- 全民收藏的今天,古玩市场还有“漏“可捡吗?你知道怎么捡吗?
- 顶级投资人的艺术收藏:理性之上,热爱为先
- 书画收藏的那些益处:收的是书画,藏的是财富与文化
- 书画艺术品被誉为艺术收藏里的“软黄金”!
- 越来越多的人投身艺术品收藏,艺术品收藏的真正魅力
- 劲爆!!!民藏收藏品迎来市场的四个好消息
- 打造雅室必看!选什么艺术品,让家里兼具文化底蕴与艺术格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