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瓷片需要警惕几大误区
【中华收藏网】如今,瓷器收藏有日渐升温的趋势,就连瓷片也成为众多藏家争相收集珍藏的对象。收藏瓷片,闲时欣赏把玩,可以提高古瓷器鉴赏力。然而,如果不小心陷入了碎瓷收藏误区,盲目收藏,非但不能提高能力,还会造成混乱。

收藏瓷片需要警惕几大误区:
第一,不分好坏,一概扛回家中。有的藏友不辞辛苦到工地捡拾瓷片,只要是老的,不分好坏,一概收入囊中。作为一般的陶瓷爱好者和普通藏者,如果贪图便宜,认为凡残必收,什么瓷片都收藏,那就是误入歧途了。
实际上,初涉古瓷片的收藏者应该了解一些市场规律:从年代上看,各个年代的精品如宋代的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元青花,清三代官窑升值潜力较 大。晚清、民国新粉彩、浅绛彩中的一些有名头作品的瓷片也颇具升值潜力。从器型上看,一般情况下,观赏器瓷片的价值要高于生活器的价值;那些数量上相对 少、制作上相对精、器形上相对异的瓷片,在收藏市场更受青睐。同时,要尽量收藏能反映整器特征的瓷片,所谓有“天”有“地”的(带口沿和底足的),信息量 大,研究价值相对高。

第二,过分依赖瓷片的借鉴功用。有些人认为“瓷片无假货”,把瓷片当作鉴定古瓷的唯一“标本”,这里也容易走入一个误区。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很多 假瓷片,在一些古玩市场上,由于人们对瓷片的警惕性较低,所以总有人在兜售假冒的古瓷片,也常有藏友不小心上当。古瓷鉴定是一项建立在综合信息判断上的科 学,瓷片仅仅是一个方面,并不能取代所有的判断标准。明、清民窑瓷片多是一些碗、盘碎片,研究青花绘画风格尚可,依赖它们来鉴定实物,实在不可取。
第三,盲目攀比和贪大求全。由于人们很难有机会见到真品,所以不易辨识,容易上当,又由于假冒的是名窑名品,要价高,“打眼”一次也是令人十分懊恼 的。因此收藏古瓷片也要小心谨慎,不可大意。初涉这一领域的陶瓷收藏者,在收藏中不要盲目攀比和贪大求全,要量力而行,最好是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专题收 藏。要从一般到中档再到高、精、尖,循序渐进,一步一步消化,最好不要有空白和跳跃。
第四,过于看重瓷片市场价值。尽管瓷片已经成为一项独特的收藏品,且具有一定的利润空间,但大幅增值前景不大,瓷片收藏市场目前还处于有价无市的状态;同时,与整器相比,瓷片收藏仍然是仅限于一定范围,瓷片还没有完全进入市场,如艺术品拍卖会上就很难见到古瓷片上拍。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普通收藏者或刚入门的新手而言,不要急于追求收藏全朝代的瓷片,因为这样既浪费精力又耗费金钱。收藏者最好保持平和的心态,把接触和欣赏古瓷文化放在第一位,将其视为自己学习的资料与鉴定的辅助工具,投资效益放在次要的位置,切忌赌博和投机取巧。
古瓷片也要做中长期投资。收藏者适度地“养一养”“捂一捂”可以获得更高的市场价值。另外,打“地区差”也是一种有效的购藏手段。由于审美观念、购买力和消费水平的差异,同一种古瓷片在不同地区的市场价格是不同的。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收藏的真相:不是有钱才玩得起,而是懂才值得拥有
 - 好东西:就是越放越值钱!
 - 艺术品抵押贷款开始实施,让一部分藏家先富起来!
 - 六部委新政策激活收藏市场,民间藏家迎来黄金时代!
 - 真正的收藏家玩收藏:第一关要经得起别人说假
 - 上海试点破局:文物收藏市场从“乱象丛生”到“活力迸发”
 - 文化部“艺术银行”:用数据告诉你,艺术咋走进咱们的日常?
 - 文物唯有流通起来变现:才能让更多的人加入收藏保护行列
 - 全球第二大艺术品市场!中国藏家注意:懂收藏的人,未来更富有?
 - 收藏界正不断地持续洗牌,能留下来的只有这类玩家...
 - 在贪婪与敬畏之间:收藏市场的生死局与修行路
 - 别再瞎跟风玩收藏了!这4类人群戳中90%藏友,看看你属于哪一种?
 - 收藏家为何痴迷至深?他们不怕贫穷,只怕失去心中的珍宝
 - 好东西:就是越放越值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