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衡天下的老秤砣
元代铜权
“公不离婆,秤不离砣。”作为一套称重量的器物,在我国古代,秤杆被称为“衡”,秤砣则被叫做“权”。《汉书》中就这样记载:“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汉语词汇中也就逐渐演变出“权衡”一词。
相传,杆秤的发明者是春秋时期的陶朱公范蠡。他以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福禄寿三星共十六颗星星为记,在秤杆上刻制十六颗星花,故称为十六两制 秤。秤杆有骨杆、木杆、金属杆;秤砣有石砣或金属砣。计量单位也因朝代更替而演变,比如古代时十六两为一斤,直到上世纪50年代,才改为十两一斤。
提到“权”,意义最为重大的当属“秦权”。历史教科书中说的“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制度”,其中一项即,秦灭六国以后,为统一全国衡制,由官府颁发 “秦权”作为官定的标准器,并加刻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统一度量衡的诏书,通行全国。度量衡的统一对后世影响很大,也是秦王朝富强的重要原因之一。 就形状看,当时的秦权多为馒头状,顶钮系球形,也伴有觚棱形。材质上看,多为铜质,少数为铁制,也有陶制的。
必须强调的是,秦代颁发标准衡器,是执行“法度量”的。通常一年一校,国家每年严加鉴验,以保重量绝对精确,在领取或借用时,当面校准,不准有 丝毫差池。“权”就是校秤砣,亦即标准秤砣。到了唐代,政府专设监校官,衡器经校验后加盖钤印方准使用;明代则由其司马领市司负责校正衡器。历朝历代,官 方都有严格的度量衡管理制度,并明令规定不准私造。
图中所示是一件元代老铜权,高10厘米,底部直径4厘米,重695克。从外形上看,此权沿袭了“秦权”的部分制造特征,顶部是带圆孔的提钮,底 部为三层圆柱形结构,权身分别由8块觚棱形构成,整件铜权造型优美,包浆熟旧,品相完好。特别是铜权身上的四个汉字“至正(1341—1370)年造”, 虽历经数百年,依然清晰可辨,令人称奇。
“秤砣虽小压千斤。”清代李光庭在《乡言解颐》中曾对秤砣这样描述:“市肆谓砝码为招财童子,谓秤锤为公道老儿。”权衡取其平,平者乃公道之谓 也。可见,过去秤砣被民间称为“公道老儿”,实在是形象贴切。在电子秤风靡的今天,回顾历史,我们看到,秤砣的演变浓缩了一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它 用自身翔实的史实告诉人们:细小秤砣,权衡天下。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这个社会最后的资源争夺战!——艺术品投资!
- 艺术品投资 | 资产配置多元化:分散风险的新选择!
- 当艺术品成了“资金新去处”:普通人也能玩,文化产业要迎来春天?
- 全国各大银行近几年不断涌入艺术品收藏领域,释放出巨大的财富效应!
- 从几十万到几块钱!艺术品投资彻底变天了:拆着买、线上卖,连老外都在抢中国古董,普通人如何上车?
- 这个被市场热捧的品类,真是太厉害了!
- 文物艺术品:是千古不败的投资!
- 市场 | 未来中国艺术品市场有多大:看了吓一跳!
- 又一座千亿级别的艺术品交易交流中心将拔地而起:艺术品或迎来收藏高峰
- 这只小碗太厉害了:从30元卖到1.41亿!
- 国家扶持艺术品变现:艺术品交易流程和方式,已经出来!
- 2025年上海艺术品交易中心正式运行:全民变现时代来临!
- 未来几年:哪些艺术品最具备投资价值?
- 艺术品变现,估计在2025年全面打通,这才是民藏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