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
【繁体】惇,如夏侯惇。
【释义】①厚,厚道;诚恳:敦厚|敦请。
②勉力,勉强
③姓。
敦姓的起源
1、传说黄帝二十五子,得十二姓,就是姬、酉、祁、己、滕、箴、任、苟、僖、姞、嬛、依。其中姞姓子有孙封于敦丘(今河南温县东),其后人以其封地为氏,是为敦氏。
2、春秋时,秦文公有大夫名叫史敦,史敦的后人以其字为氏,是为敦氏。
3、南北朝时,北魏南迁,代北少数民族敦邱氏,后改为敦氏。
敦氏始祖为史敦。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敦我始祖为平阳府、洪洞县、赵城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陕西、甘肃、安徽、江苏、山西等地。
敦姓的记载最早见于南朝 宋《姓苑》。其姓源主要有二:1、源自姬姓。据《陈留风俗传》记载,姬姓之后裔有敦姓。2、源自史敦之后。据《姓氏急就篇注》记载,春秋时秦国史敦之后裔有敦姓。敦姓祖宗神位供奉在大槐树祭祖堂八号供橱。欢迎前来祭拜!
敦姓迁徙
南、山东、河北、北京、陕西、甘肃、安徽、江苏、山西等地。
敦姓历史名人
敦树森: 1951年9月生,河北鹿泉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河北省档案局(馆〕现行处副处长,副研究馆员,中国档案学会、省档案学会、省党史学会,省红十字会会员。主要成就;参编《河北革命历史大事记》、《河北省志·档案志》、《河北省档案馆指南》,主编《中共顺直省委》;撰写《社会科学情报工作概论》辅导文章万字以上;摆有《顺直省委的成立、工作范围、主要活动及变化情况》、《刘少奇在顺直省委》、《刘少奇主持北方局工作述要》等科研专题、论文。此外,还在国家和省级报刊发表各类文章多篇。《顺直省委的成立、工作范围、主要活动及变化情况》是中央交给河北并要完成的18个党史科研专题之一;《刘少奇在顺直省委》论文在1988年由中央文献研究室等部门召开的"刘少奇研究学术讨论会"上提交井交流;《刘少奇主持北方局工作述要》一文是在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等纪念我国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时入选《中共中央北方局丛书》,《档案文件中人名考证方法初探》论文获省档案学会优秀论文三等奖,载于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课题成果集-《探索集》第一辑。《中共顺直省委概述院》荣获河北省第四届档案学成果三等奖。《依法向社会开放档案》一文被评为1998年度全省档案宣传"五个一工程"提名奖。其个人辞条先后入选《中国专家大辞典》、《中国当代科技专家大典》、《中华魂·中国百业领导英才大典》。
敦振国: 高级工程师。1938年12月出生,辽宁沈阳人。1961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地球物理勘探系。现任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学会部主任(正处级)。是河南省地球物理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主要业绩:毕业后至1971年在地矿部从事地球物理方法技术研究,1971年后至今在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从事地震观测技术研究。主要研制仪器成果有:超声波岩石探测仪、WTC-75型地震仪器系列等。在我国地震测深仪器中最早应用MOS技术。1981年赴美进行地震测深技术考察,负责联合国项目的总体计划,推动和实现我国人工地震测深仪器的数字化。1989年获WESTERN PACIFIC COLLEGE HONG KONG外向型企业经济管理系毕业证书,任技术经理5年,主要研究项目有:地下人防工程与抗震防灾,研究并推广了谐振法勘探技术和振动效应观测技术。曾参加8项较大科研项目,独立编写成果及学术文章2O余篇,多次获科技成果奖和优秀论文奖。主要发表文章有:《地震测深仪器总体方案设计与研究》、《振动效应的观测与计算》、《人工地震测深仪器综合论评》、《我国地震研究中人工地震测深工作概况》、《美国地震测深技术述评》、《语音技术在物探仪器中的应用》等。1993年主编了《河南地球物理科学论文集》一书。由于科技开发服务工作成绩显著,曾获"河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及"郑州市先进工作者"称号。
敦姓历史名人
在考古学中念做dui4
①青铜器名,古代用来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皿,由鼎、簋的形制结合发展而成。就饪食器总体的发展变化而言,与鼎中盛肉食相配套的盛饭食的器物,西周是簋,春秋是敦,战国以后则是盒。《礼·名堂位》载:“有虞氏之两敦。”说明其很早就已经从盛储器演变成为礼器。产生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春秋晚期到战国晚期,秦代以后渐趋消失。
图为战国敦。
②通“憝”,憎恨。
例:《荀子·议兵》:“百姓莫不敦恶,莫不毒孽。”
(屯tún)
通“屯”,屯驻。
例:扬雄《甘泉赋》:“敦万骑于中营兮,方玉车之千乘。”
(屯tún)
①治理。《诗经·鲁颂》:“敦商之旅,克咸厥功。”郑玄笺:“敦,治;…”
②孤独之貌。见于《诗经·豳风·东山》。
③迫,逼迫。见于《诗经·邶风·北门》。
(屯tuá)
①聚拢。见于《诗经·大雅·行苇》。
②圆形。亦见于《诗经·豳风·东山》。
(屯diāo)
通“雕”。亦见于《诗经·大雅·行苇》。
- 收藏专业术语
- 行话术语陶瓷术语书法术语绘画术语古币术语青铜器术语玉器术语玉石术语拍卖专业术语古家具术语紫砂壶术语钻饰术语翡翠术语邮票术语漆器术语
- 瓷器陶器
- 基础常识真伪鉴定陶瓷修复其它分类唐三彩青花瓷珐琅器粉彩
- 字画书法
- 基础常识真伪鉴定保存修复投资技巧书画流派常用术语文房四宝
- 玉石象牙
- 入门分类鉴定珍藏保养玉器文化和田玉象牙玺印
- 金银珠宝
- 白金钻石宝石玛瑙琥珀珍珠水晶银饰猫眼石红宝石蓝宝石
- 古家具
- 家具常识红木家具紫檀木黄杨木黄花梨金丝楠红豆杉阴沉木红酸枝杞梓木
- 古钱币
- 古币钱币纪念币发行公告历代货币近代钱币
- 奇石化石
- 田黄石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珊瑚鸡血石巴林石雨花石化石矿石
- 雕品
- 木雕石雕根雕牙雕竹雕漆器
- 邮票
- 集邮常识市场行情发行公告集邮工具邮品
- 紫砂壶
- 紫砂常识紫砂艺人紫砂工艺紫砂名壶
- 青铜器
- 基础常识青铜年表名称解释青铜名器
- 杂项
- 篆刻碑帖古籍善本鼻烟壶图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