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孔圆钱
方孔圆钱 Circular Coin with a Square Hole 中国古代钱币的式样的一种描述。历史轨迹 从秦半两开始我国出现了方孔圆钱这种固定的钱币形式。随之沿用了两千年之久,并且影响到了周边邻国的钱币制式。古代日本,朝鲜,琉球和安南等东亚国家纷纷效仿,直到清末机制铜元的兴起方孔圆钱才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形态和特征
中国战国时期齐、燕、秦三国的通行货币中有方孔的圆钱。齐国的钱正面有内外郭,背面为平背,分大、中、小 3种。最大者为“六化”,或释为“六刀”,直径约为 3.4厘米,重 8克左右。其次为“四化”,直径约为3厘米,重5克左右。最小者为“化”,直径为2厘米左右,重 1.1~2克。钱文属战国书体。近几十年来,山东济南、 青岛、 博兴等地都曾出土过这类圆钱,有时也和齐刀同出,故为战国齐钱无疑。前人有的以为这种圆钱为汉武帝时益地所造,显然是不对的。齐行圆钱可能在战国晚期,铸造量较小,因此传世品或出土品都比齐刀少得多。清代陈介祺的藏品中有齐圆钱的石范和铜质范母。近年在青岛又发现有铸“六化”的铜范。燕的圆钱也分大、中、小三种。大者为“明”,径2.8厘米。其次为“明刀”,径约2.5厘米,重3克左右。最小者为“一刀”,径约 1.8厘米,重1~2克左右。前两种钱无内外郭,而“一刀”有之。三种钱皆平背。“明”、“明刀”的数量极少,最多者为“一刀”。近几十年来,辽宁省辽阳、义县、旅顺以及河北省滦平、内蒙古赤峰等地都出土过“一刀”,有时一次出土达百枚以上,常和刀币、小方足布同出,表明其通行年代当在战国晚期。 辽阳等地的“一刀” 也和西汉小半两同出,说明个别地区西汉时仍能通用。内蒙古喀沁旗曾发现有铅质的“一刀”母范,当时用它来复制泥范,可见有些“一刀”是用泥范铸造而成的。秦的圆钱有“两甾”,无内郭,正反面有周郭,径约3.1厘米,重约5克。
出土文物
秦制一两为二十四铢,六铢为一甾,两甾即半两,这种钱在陕西省、四川省都有出土,唯数量极少。秦后来将钱文上的“两甾”改为“半两”,时间似在战国末年。属于这一时期的秦墓常有出土,钱的形制和“两甾”无异,唯其有的钱比 “两甾”大,重达 6、7克。还有两种钱可能也是秦国所造。一为“文信”,无内外郭,面有四曲文,钱文书体具有战国文字的特点。前人有的以为此钱是吕不韦所造,因不韦曾封为文信侯。此外,《史记》说不韦封地在洛阳,而1955年,洛阳东周王城遗址曾出土石质“文信”钱范一方。从这些情况看,“文信”有可能是吕不韦所铸。还有一种为“长安”,较特殊之处是钱文的“长”在穿之右,“安”在穿下。此钱年代应在汉以前,但其具体的铸地和年代都难以推断。这两种钱都很稀少,仅陕西省咸阳的西汉墓中出过一枚“文信”。
我国出现方孔圆钱主要与加工方式有关,古人在加工时将很多的钱串在方形的长棍上,就可以同时加工外缘,提高了加工效率。
古人又将方孔圆钱称为孔方兄。
- 收藏专业术语
- 行话术语陶瓷术语书法术语绘画术语古币术语青铜器术语玉器术语玉石术语拍卖专业术语古家具术语紫砂壶术语钻饰术语翡翠术语邮票术语漆器术语
- 瓷器陶器
- 基础常识真伪鉴定陶瓷修复其它分类唐三彩青花瓷珐琅器粉彩
- 字画书法
- 基础常识真伪鉴定保存修复投资技巧书画流派常用术语文房四宝
- 玉石象牙
- 入门分类鉴定珍藏保养玉器文化和田玉象牙玺印
- 金银珠宝
- 白金钻石宝石玛瑙琥珀珍珠水晶银饰猫眼石红宝石蓝宝石
- 古家具
- 家具常识红木家具紫檀木黄杨木黄花梨金丝楠红豆杉阴沉木红酸枝杞梓木
- 古钱币
- 古币钱币纪念币发行公告历代货币近代钱币
- 奇石化石
- 田黄石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珊瑚鸡血石巴林石雨花石化石矿石
- 雕品
- 木雕石雕根雕牙雕竹雕漆器
- 邮票
- 集邮常识市场行情发行公告集邮工具邮品
- 紫砂壶
- 紫砂常识紫砂艺人紫砂工艺紫砂名壶
- 青铜器
- 基础常识青铜年表名称解释青铜名器
- 杂项
- 篆刻碑帖古籍善本鼻烟壶图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