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贻汾
- 字 号:字若仪,号雨生,晚号粥翁
 - 年 代:清代
 - 出 生 地:武进
 
汤贻汾(1778—1853), 字若仪,号雨生、琴隐道人,晚号粥翁,武进(今江苏常州)人。清代武官、诗人、画家。以祖、父荫袭云骑尉,授扬州三江营守备。擢浙江抚标中军参将、乐清协副将。与林则徐友契,与法式善、费丹旭等文人墨客多有交游。晚寓居南京,筑琴隐园。精骑射,娴韬略,精音律,且通天文、地理及百家之学。书负盛名,为嘉道后大家。工诗文,书画宗董其昌,闲淡超逸,画梅极有神韵。其妻董婉贞也为当时著名画家。太平攻破金陵时,投池以殉,谥忠愍。著有《琴隐园诗集》、《琴隐园词集》、《书荃析览》、杂剧《逍遥巾》等。
夏丏尊对汤氏一生建树与气节予以高度评价:“诗书画,三绝重当时;大节凛然千古在,虚名犹恐世人知。”
《清史稿》言:清画家闻人多在乾隆前,自道光后卓然名家者,唯汤贻汾、戴熙二人。“
-  
 《龙山琴隐》之四
 -  
 《龙山琴隐》之五
 -  
 《龙山琴隐》之二
 -  
 《龙山琴隐》之三
 -  
 《龙山琴隐》之一
 -  
 《麆官》之四
 -  
 《麆官》之五
 -  
 《麆官》之二
 -  
 《麆官》之三
 -  
 《麆官》之一
 -  
 《鸡鸣长傍读书斋》
 -  
 《鬻翁归隐后作》
 -  
 《雨生诗画》之二
 -  
 《雨生诗画》之三
 -  
 《雨生诗画》之一
 -  
 《雨生词翰》
 -  
 《雨生画印》之二
 -  
 《雨生画印》之一
 -  
 《雨生画》
 -  
 《雨生汾》
 -  
 《雨生弄翰》
 -  
 《雨生》之四
 -  
 《雨生》之十
 -  
 《雨生》之六
 -  
 《雨生》之八
 -  
 《雨生》之五
 -  
 《雨生》之二
 -  
 《雨生》之九
 -  
 《雨生》之三
 -  
 《雨生》之七
 -  
 《雨生》之一
 -  
 《雨》《生》
 -  
 《雁门都尉》
 -  
 《错道人狂歌》
 -  
 《错道人游岭南后所写》
 -  
 《错道人》
 -  
 《部曲将印》
 -  
 《还读我书斋》
 -  
 《贻汾若仪》
 -  
 《贻汾私印》
 -  
 《贻汾》之四
 -  
 《贻汾》之六
 -  
 《贻汾》之五
 -  
 《贻汾》之二
 -  
 《贻汾》之三
 -  
 《贻汾》之七
 -  
 《贻汾》之一
 -  
 《贻》《汾》之二
 -  
 《贻》《汾》之三
 -  
 《贻》《汾》之一
 -  
 《西抹东涂七十年》
 -  
 《袖里青蛇》
 -  
 《若翁》
 -  
 《老雨七十五岁印》
 -  
 《老雨》之二
 -  
 《老雨》之三
 -  
 《老雨》之一
 -  
 《罗浮半月黄冠客》之二
 -  
 《罗浮半月黄冠客》之一
 -  
 《粥翁意造》之二
 -  
 《粥翁意造》之一
 -  
 《粥翁归隐后作》
 -  
 《粥翁寄兴》
 -  
 《粥翁于此养心》
 -  
 《粥翁》之四
 -  
 《粥翁》之六
 -  
 《粥翁》之五
 -  
 《粥翁》之二
 -  
 《粥翁》之三
 -  
 《粥翁》之一
 -  
 《白头翁是羽林儿》
 -  
 《白下酒徒汤粥翁》
 -  
 《画槑楼》
 -  
 《画梅楼词》
 -  
 《琴静月满轩》
 -  
 《琴隐翁》
 -  
 《琴隐心声》
 -  
 《琴隐》
 -  
 《泰斗边将》
 -  
 《汾印》之二
 -  
 《汾印》之一
 -  
 《汤雨生审定书画印》
 -  
 《汤雨生七十三岁后以字行》之二
 -  
 《汤雨生七十三岁后以字行》之一
 -  
 《汤雨生》
 -  
 《汤贻汾雨生信印长寿》
 -  
 《汤贻汾》之二
 -  
 《汤贻汾》之一
 -  
 《汤生》之一
 -  
 《汤氏第一麆才》
 -  
 《汤》之二
 -  
 《汤》之一
 -  
 《毘陵汤贻汾雨生氏章》
 -  
 《武功将军章》之二
 -  
 《武功将军章》之一
 -  
 《我非文士》
 -  
 《成童应诏》
 -  
 《忠孝子孙》之二
 -  
 《忠孝子孙》之三
 -  
 《忠孝子孙》之一
 -  
 《师堀主人》
 -  
 《山外山人》
 -  
 《学书不成》
 -  
 《太平边将》
 -  
 《天子放臣寄白门》
 -  
 《双笠轩》
 -  
 《双溪千树独家村》
 -  
 《十二古琴书屋》之二
 -  
 《十二古琴书屋》之一
 -  
 《六桥驴背故将军》之二
 -  
 《六桥驴背故将军》之一
 -  
 《债帅偿逋老未休》
 -  
 《佗色拉哈番印》
 -  
 《今雨草堂》
 -  
 《二十年前穷塞主》
 -  
 《世塞山通》
 -  
 《不减桃花源》
 -  
 《万丛华里一蒲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