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油灯照亮工业文化路

它的存世量大,且每个时代各具特色,有很大收藏空间
本报记者/赵全敏
1998年陈履生创办了我国唯一一家油灯博物馆。他说,他的博物馆“展品已有几千件,展陈质量正不断提高”。近日,针对一段时间以来所传这家位于江苏省扬中市的民营博物馆已“油尽灯枯”关门谢客的说法,陈履生告诉《世界新闻报・鉴赏中国》周刊记者,“那并不是事实,只是实际的管理者在探讨民营博物馆的经营时,表达的意思引起了一些误解”。陈履生说,博物馆“没有像传说的那样,濒于关门,我们做得很好,现在我们是在正常发展”。
收藏油灯30多年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台湾历史博物馆举行了一场饶有趣味的展览,展品是200盏来自各个朝代、形态各异的油灯。这些油灯的主人就是陈履生。这位中国大陆著名美术史论家、画家,收藏油灯30多年,还创办了中国惟一一家专门陈列、收藏油灯的博物馆。
在接受《世界新闻报・鉴赏中国》周刊记者专访时,陈履生讲述了自己收藏油灯过程中的巧遇、经验以及感受。
“对各类收藏行家而言,一般状况下多是热衷于单体价值较高的古物、文物以及古董,例如青铜器、名人字画等。从而,也容易忽视一些和民间文化相关的日用器皿。”
在向记者介绍收藏油灯的初衷时,陈履生说,当年自己还是一个学生,所学专业是古代艺术史。由于财力有限,陈履生当时不可能收藏昂贵的器物,而油灯的价格相对比较低廉,与中国古代工业又有着紧密关系,“在古代文化背景中占有特殊地位”。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陈履生完成研究生学业后,来到北京工作。那时,他经常到后海一带的老北京“鬼市”上收集油灯,一件、两件的积攒下来,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数量。陈履生回忆,当时他正在编辑中国美术全集,需要经常到全国各地出差考察,这也给他收集更多的油灯提供了机会。
据介绍,当时购买一盏普通油灯的价格约二三十元。这些油灯多属于民间用具。一直到90年代中期以后,他才收集到了一些具有重要历史文物价值的油灯。
“随着文物市场扩大,收藏队伍也相应扩大,收藏就有了一定的困难。”陈履生告诉记者,近年来,很多大件油灯都来自海外,尤其是香港。油灯的价格也水涨船高,最高已达5万港币。
巧遇西王母油灯
陈履生认为,油灯的存世量很大,各个时期的油灯也都各具特色,这给油灯收藏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当然,收藏还要讲究机遇。陈履生收藏西王母和东王公油灯的故事,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5年前,陈履生去四川成都出差,空闲时间便到当地古玩市场游逛。在一家古董店里,他意外发现,一个很不起眼的柜子上放着一尊陶制“西王母油灯”。
“当时我就感觉到机缘的不可思议。”陈履生说,因为自己毕业论文的题目正是关于西王母和东王公的。东王公和西王母都是中国道教里的神话人物。传说西王母统帅天界仙女,东王公则统帅所有男仙。这尊西王母油灯直接印证了汉代西王母图像的准确性。让陈履生没想到的是具有如此文物价值的油灯,却又“得来全不费功夫”。
有了西王母油灯,如果能再买到东王公油灯,岂不更好?但陈履生也知道,“这不是想找就能找到的,还要看有没有这个机遇”。更让人想不到的是,两年后,同样在四川成都,同样在那个古玩市场,他竟然在另一家店里发现了东王公油灯。陈履生赶紧掏出5000元买了下来。
建惟一油灯博物馆
收集到的油灯越来越多,摆放空间成了一个大问题,陈履生萌发了建一所油灯博物馆的想法。一方面可以为这些油灯找一个存放之地,另一方面又可以将自己的私人收藏与公众共享,促进油灯文化的研究。
1998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那天,陈履生建立了中国内地第一家、也是惟一一家油灯博物馆。地址选在陈履生的老家江苏扬中市。
据悉,目前存世的油灯主要分为3种,一种是供皇宫使用及陪葬;第二种是专为陪葬所用;第三种是普通民众用的油灯。陈履生的油灯博物馆展出的是后两种油灯。
油灯博物馆建立至今已有12年多,展品不断增加,影响力也越来越广。“喜欢收藏油灯的人很多,经常能收到其他收藏者的来信,交流经验和心得,交流各自收藏的最新物品。”陈履生说。
展陈交流:中国油灯包含文化价值
2008年8月8日至9月14日,油灯博物馆中的200盏精品油灯被送到台湾历史博物馆展览。这是陈履生收藏的油灯第一次在台湾展出。
据介绍,这200件展品包括从汉代到民国的作品,不但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而且各个时代都有代表作品,连油灯的造型都有一定的独特性。材质更是丰富,包括青铜、玉、石头、陶瓷、铁、铜、银、木头和竹子等。
陈履生告诉记者,自己在台湾亲眼看到了当地民众对这些油灯表露出的浓厚兴趣。“首先,油灯本身就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已经成为很多人记忆的一部分。而且,这样的专项展览在台湾也是第一次。”由于文化同源,对器物的理解有共同性,油灯在台湾进行展览很容易得到认同。
其实,世界各国都有使用油灯的历史。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古罗马时期的油灯,代表了欧洲器物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顶峰。在德国科隆大教堂附近的一座博物馆里,就专设有古罗马时期油灯的展厅。所展出的油灯造型虽然普通,但上面有很多精美浮雕,艺术水准很高。
论及油灯种类之多样、文化之丰富,陈履生说,即使在世界范围内,中国油灯也足以称雄。
省油灯秘诀:水火不容
陈履生说,别小看这些不起眼的油灯,一盏灯常常能反映出一个时代,一个社会阶层的生活状况。穷人家的油灯相当简陋,随便一个器皿,加上一根灯芯就可使用。在豪门富室以及宫廷,人们对油灯的亮度、材质、造型、体积和装饰各方面都有要求。
油灯作为传统的生活用具,有着几千年演变的历史。最初的油灯来源于“钻燧取火”,新石器时代的“陶豆”可以算作原始的灯具,奠定了中国油灯的基本造型。油灯在春秋至两汉时期得到了重要发展。汉代是油灯发展的繁荣期,这一时期的油灯功能合理,造型生动,装饰华丽,最为著名的就是海内外闻名的“长信宫灯”。
汉朝之后,油灯作为生活中必备的照明物品,其发展也和各朝各代的文化发展密不可分。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青瓷油灯,既体现了油灯生产材质的多元化,也为油灯的普及起到了推动作用。隋唐五代时期,唐三彩的出现,为油灯增加了绚丽的外表。宋代,各大名窑的出现,也促成了不少精品油灯的面世。
有趣的是,人们说起某人很不简单的时候,常会形容说“他不是一盏省油的灯”。其实,早在唐朝,中国人就研制出了“省油灯”。通过器皿设计,既减少油耗,又维持亮度。宋代的油灯会在盛器边缘钻一个小孔,然后注水。当器皿腹腔盛满水时,上层的盛油量就会减少,通过“水火不相容”原理,以及水的冷却效果,发挥省油功能。
随着古代中国陶瓷业的发展,各个窑口都制造出了各具特色的陶瓷油灯。“书灯勿用铜盏,惟瓷质最省油”;“蜀中有夹瓷盏,注水于盏唇窍中,可省油之一半。”(陆游《陆放翁集》)。
元代,甘肃地区还曾经出现名为“气死猫”的瓷制小油灯,将灯油藏于腹腔之中,能有效地防止猫和老鼠偷油。明代的文人很受重视,很多人熬夜看书,油灯的省油功能尤其重要。在壶形造型的基础上,这一时期的油灯加长了灯柱的长度。
到了晚清和民国时期,“洋油灯”传入中国,并在中国广泛使用。这些油灯的式样变化不大,结构大致相同,被大众普遍接受。20世纪中期,电灯开始普及。中国灯具进入电力时代,含有几千年技术文明的油灯逐渐远离其实用功能,进入到收藏领域。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展览丨第八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暨全国高等艺术院校中国画教学临摹展开幕
- 中国当代美术作品展览在意大利罗马开幕
- 【万象维新】迎春展拉开帷幕
- 金蛇献瑞·书香迎春 阿克陶县书画展活动火热开展
- 文化中国行丨故宫博物院携手浙江省博物馆 百余件文物演绎“一茶一世界”
- 弘仁元2025迎春藝術品拍賣會预展
- 墨香润兵心 书画映豪情——省军区政治工作局组织“名人名家进军营”书画展活动
- 潮起自贸港——海南画派优秀美术作品全国巡展(海口)开展
- “感恩新时代 奋进新征程”——达州市第二届残疾人书画艺术作品展开展
- 丹青不渝 明德惟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书画小品展开幕
- “清风润心 廉洁明志”上城区职工书画展今日开幕!
- 中华同根 水墨情深——海峡两岸书画名家作品展在天水举办
- 变化中的信心,第十一届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即将开幕
- 第二十届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禅意丹青”书画展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