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收藏网 收藏资讯
我要投稿

辽宁省博物馆藏历代铜镜展12月1日开展

发布日期:2016-08-02    来源:中国收藏网    责任编辑:弘仁元    阅读:5073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东北新闻网讯 辽宁省博物馆馆藏文物专题陈列展"净月澄华--辽宁省博物馆藏历代铜镜展"于虎年岁末隆重推出,这是辽博馆藏历代铜镜首次公开展示。展览撷选了数千枚馆藏铜镜中的230件,跨度从春秋战国直至晚清,基本构建了铜镜发展的简要历史。展览共分七个单元,分别为:轻灵奇巧的战国镜、奇幻超逸的两汉镜、气象万千的隋唐镜、秀丽世俗的两宋镜、雅致不拘的辽镜、粗犷豪放的金镜和遗风余韵--元明清铜镜。

  人类自从有了美的观念,对自身容貌举止就越发的重视。由最早的止水照容到铸鉴盛水,直至铜镜出现,之后在长达四千多年的时间里,铜镜一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用具。古人有诗云"玉匣聊开镜,轻灰暂拭尘。光如一片水,影照两边人。月生无有桂,花开不逐春。试挂淮南竹,堪能见四邻。"清代,西方玻璃镜大量传入中国,铜镜的历史使命宣告完成。今天,只有铜镜背面精美的纹饰依然向我们讲述着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传递着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

  中国最早的铜镜是在齐家文化遗存中发现的,时代约略早于夏代。同整个青铜铸造业水平相适应,这一时期铜镜铸造还较为粗糙,合金比例不尽合理,纹饰亦不够精美。但是简单的线条下面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古拙质朴的思想。铜镜制作发展到战国形成了第一次高峰。纹饰由素面或几何纹样发展到蟠虺纹、饕餮纹、山字纹等多种式样。纹饰构建上也由纯地纹发展到有主纹与地纹之别的多层纹饰构成。同时,透雕合铸、错金银、镶金嵌玉工艺在铜镜上的应用是这一高峰期形成的标志。汉代是铜镜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期,纹饰题材达到前所未有的丰富,有星云纹、博局纹、草叶纹、铭文吉语、车马画像、四神等。同时,铸镜工艺日趋精湛,铜、锡比例的合理配置使汉镜散发着高亮白光,成为青铜容器铸造业衰落后的一朵奇葩。到了唐代,铜镜不仅突破了之前以圆为主的形式,出现了菱花、葵花、方形、亚形镜,而且纹饰也突破了汉镜的刻板及图案化,布局灵活多样,题材丰富多彩,且有异域人文色彩。花鸟菱花镜、瑞兽葡萄镜、人物故事镜等,都反映着盛唐的气派,突出一种繁荣的氛围,充满了盛唐欣欣向荣的生活气息。而宋代的铜镜创新了任何朝代都无法比拟的众多新镜形,如钟形、盾形、鼎形、桃形等。纹饰尤以缠枝花草镜和双鸾、双凤镜最具特色,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韵律节奏感。北宋花鸟镜和南宋商标名号镜,可以说是两宋铜镜的代表,也是宋代铜镜转变的标志。辽代铜镜承继汉、唐镜遗风,又融宋镜于一体,有其独到之处。如典型的龟背纹镜,采用方圆结合、层层分割、曲直相形的图案,形成独特的四合纹样。而菊花纹镜,更多地吸收了宋镜缠枝花草的韵味,细腻、柔美而雅致,更以其花形的镜形,达到镜、花合一的艺术效果。金代铜镜的主题纹饰非常丰富,其内容不仅有中原流行的图纹样式,也有反映本民族传统的内容,表现手法上也体现了本民族的特点,如金代的双鱼镜,由于采用浮雕的手法体现纹饰,给人以厚重的感觉,内容上也表现了女真人对渔猎习俗的执着。金代铜镜的线条都比较粗犷,属于豪放派风格,令人耳目一新。元代铜镜的工艺已趋向衰落,各类形制不一的梵文咒语镜是元代铜镜的一大特点。明代铜镜一般都比较大而且厚重,形制多为圆形,多纪年镜、吉语镜及带作坊名款的铜镜,纹饰有龙、凤、蝠、鹿和花草,并创新了一套八宝和杂宝图案,以表示吉祥如意。至清代,铜镜的铸造业已衰落,主题纹饰有龙凤、鱼、狮子滚绣球、双喜五蝠等。但明清两代的皇家造镜,亦不乏精品,散发着中国古代铜镜发展历史中的遗风余韵。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发挥公益文化服务职能的主要手段。辽宁省博物馆始终重视以藏品为基础的陈列展览工作,一直遵循"科学保护,合理利用"的文物工作方针和"宣传展示,服务社会"的工作宗旨,立足馆藏文物、地域历史文化与阵地优势,整合文物资源,不断推出立意新颖、内容丰富、设计精美的陈列展览。"净月澄华--辽宁省博物馆藏历代铜镜展"是继"清宫散佚书画国宝展"、"清宫瓷器展"、"中国古代碑志展"、"中国古代货币展"、"明清工艺品展"、"辽代陶瓷精品展"之后推出的又一馆藏文物专题特展。展览定于2010年12月1日开展,展览时间持续到2011年3月25日。徜徉于铜镜营造的古韵风情中,辽宁省博物馆在这个冬季将带给观众更多的惊喜和感悟。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本文来源:中华收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