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收藏网 收藏资讯
我要投稿

150件大师巨作齐聚美院最贵画展

发布日期:2016-08-02    来源:中国收藏网    责任编辑:弘仁元    阅读:4396   版权与免责声明

  林风眠师生联展”昨日开幕――

  为了吸引观众,越来越多的展览习惯于寻找卖点,抛出噱头。但一个真正好的展览,就如同一位尊贵的大师,保持缄默,依然光芒四射。

  林风眠、吴冠中、朱德群、赵无极、苏天赐、席德进,昨天,这6位大师的150件巨作(含14复制品件)巨作齐聚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组成“国美之路・林风眠师生联展”。作为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的首任院长以及他5位最重要的学生,他们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中国美术,是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源头,值得每位后辈脱帽致敬。

  美院史上最贵展览

  从作品感受艺术家的内心

  这些年来,林风眠、吴冠中、朱德群、赵无极等人的名字,从未在中国艺术拍卖排行榜中缺席,所以这个集聚了多位大师的展览,堪称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史上“最贵”的展览。展品来自北京、上海、香港、台湾等多个地区,其价值之高,让美术馆工作人员日日“提心吊胆”。进入展厅后,保卫人员会一脸严肃地提醒你,绝对禁止使用闪光灯。

  但金钱显然不足以估量这个展览的价值。当今天的人们回顾中国美术史,这一代人的名字不可替代,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有着图腾般的意义。1928年,秉持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林风眠创立了国立艺术院,并团结了一批当时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艺术家,培养出一批日后对艺坛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学子,揭开了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新篇章。比如说,当年,正是他邀请潘天寿来校任教,还请齐白石为学员画了一百多幅作品作为示范教材。

  整个展览围绕林风眠展开,所以近三分之一都是林风眠的作品。从他居住在嘉陵江边的写生、送给吴冠中新婚贺礼作,到有他典型风格的静物、风景和人物作品,可以看到艺术家在中西方艺术融合道路中所作的不断探索。

  更有意思的,是透过作品看人。

  鲁迅一生只看过3位画家的展览,林风眠便是其中之一。在媒体预展时,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述说了许多令人唏嘘的片段。上世纪60年代,受到环境所迫,林风眠曾在自己的公寓里,将自己创作的大量作品撕碎,泡在浴缸里用脚踩烂,用勺子一勺勺舀到马桶里冲掉。晚年的林风眠变得沉默寡言。有年轻人去看他,他与对方对坐,一言不发。有人认出他是林风眠,他却摇头否认。而每夜9点之后,他孤独挥洒画笔,有时候一天能画90多张。在这次展出的作品里,常常能见到孤鹜的形象,这样的沉默、孤独却倔强,或许就是他内心的写照。

  赵无极曾险被开除

  西方油彩中的东方神韵

  吴冠中、朱德群、赵无极、苏天赐和席德进,作为中国美院办学早期学生中的优秀代表,都深受林风眠“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办学理念的影响,他们骨子里深受东方文化的润泽默化,又接受了西方艺术的理念,文化的交融促成了他们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一代人还是将中国艺术精神传播到西方的典范。其中的关键事件为:朱德群是法兰西艺术院两百多年来首位华裔艺术院士,而赵无极是第二位。在展厅二楼,可以看到面对面展出的朱德群、赵无极的巨幅作品,风格不同,却同样深藏中国的艺术神韵,在画面上的西方油彩中,中国的观众能够轻而易举地感受到来自中国的山水、书法甚至古典诗词的内容。不过,有意思的是,读书的时候,赵无极是个不听话的学生。因为不喜欢临摹,他曾在一次作业中只画了一个圈。当时的老师是潘天寿,很生气,给他打了不及格,还要开除,是校长林风眠出面才得以保下赵无极。“谁能想到,正是这个画圆圈的人,把中国绘画精神传播开去,成为世界的一个标记呢?”

  如今,除了朱德群与赵无极年事已高,其他几位大师都已经去世。但这些大师对后辈的影响却依然有力。比如说,1984年赵无极在美院开办了一个学习班,当时正在美院读书的许江,有幸成为其中一员。有一次上课,赵无极夸他的色彩感堪比法国著名艺术家莫奈,令许江备受鼓舞,“他们的几句话,就足以支配你一生。”

  这个展览是中国美术学院“国美之路”系列的最后一个展览,此前的两个展览是在浙江美术馆举行的《致葵园――许江个展》与目前正在举行的《东西贯中――吴冠中艺术回顾展》。展览时间将持续到12月3日。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本文来源:中华收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