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收藏网 收藏资讯
我要投稿

别光看股市房产了!艺术消费藏着万亿潜力,正成经济转型新靠山

发布日期:2025-11-13    来源:中国收藏网    责任编辑:弘仁元    阅读:1084   版权与免责声明

现在股市起起落落、房产也不温不火,可你知道吗?艺术品消费正悄悄发力,说不定会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新支点。以前大家觉得艺术消费就是“少数人收藏”,现在不一样了——从好几亿的老宝贝拍卖,到几十块的文创小物件,普通人也能参与进来。不过看数据就知道,这赛道既有万亿级的潜力,也有刚起步的麻烦,咱们今天就聊聊它的真实情况。

image.png

先说市场规模,简直是“两极分化”,好的坏的都挺明显。2024年全球艺术品市场里,中国占了15%,排第三,虽然比之前稍微降了点,但藏着不少好消息:国内艺术品收藏的资产规模已经超500万亿了,每年还能涨13.7%,比炒股、买房赚得快多了。再看细分领域,就说外国油画吧,2024年市场规模就有87.6亿,比去年涨了10.5%,其中毕加索的《戴帽女子坐像》卖了3.86亿,创了国内外国油画的最高纪录。

可大众消费这块儿拖了后腿。一边是500万亿的收藏资产,另一边实际成交才几千亿,跟6万亿的潜在需求差得远呢。线上交易倒是快了点,但体量太小——2024年线上艺术品交易只占12.3%,还大多是便宜的装饰画,贵的买卖还是得靠线下。这种“高端市场热闹、普通人不怎么买”的情况,说明艺术消费得赶紧从“收藏圈”走向“大众圈”才行。

image.png

再说说艺术金融,这可是连接艺术和钱的关键,现在是刚起步但问题不少。国内第一家艺术金融上市公司,2024年营收7260.9万,比去年涨了17.4%,能看出来有需求。政策也在帮忙,2025年新《文物法》明确民间藏品能交易,北京还试点了艺术品抵押借钱,给艺术品变现金开了路子。

但麻烦也很突出:这家公司2024年净利润才452.3万,比去年降了58.95%,经营现金流更是负的4780.2万,明显业务模式没成熟,赚钱能力弱。最核心的问题是“没法准确估价”——艺术品抵押借钱的规模一直上不去,2024年全行业融资还不到50亿,可书画、瓷器这些“硬通货”市值都万亿级了。艺术金融要从“喊概念”变成“真产业”,还得先解决“怎么让人信它值这个钱”的问题。

image.png

不过衍生品市场倒是挺给力,让“人人都能有艺术品”成了真的。故宫文创年营收早超15亿了,敦煌研究院搞的壁画衍生品有上千种,几十块到几千块都有,把艺术价值和实用属性结合得挺好。年轻人是主力,天猫数据显示,90后、95后特别喜欢印象派风格的衍生品,这些能装饰的东西,年轻人买了还会再买,复购率有23%。

不同地方的发展情况也不一样,能给其他地方当参考。北京、上海、广东三个地方,占了全国68.4%的艺术品消费。上海靠自贸区政策,2024年外国油画清关交易就有19.7亿,比去年涨了14.8%。香港更厉害,靠自由港身份成了资本避险的地方,2024年接了好多跨境艺术交易。这些地方靠政策创新和服务升级,证明了艺术消费能跟城市经济互相带动。

image.png

藏家的年龄变化也藏着新机会。70后、80后已经是收藏主力,中国嘉德2024年新买家占了20%,年轻藏家还喜欢在线上买当代艺术品。90后更不一样:他们对西方油画衍生品的喜欢程度,比国画高37%,还愿意为带科技感的数字艺术品花钱——徐悲鸿《骏马图》的数字孪生体卖了830万,就是最好的例子。

总的来看,艺术消费现在正站在“要爆发但得先解决问题”的关口:500万亿的资产规模、6万亿的潜在需求是基础,13.7%的年增速能看出它在成长,衍生品和年轻人的加入能帮它破局;但几千亿的实际成交、不到15%的线上渗透率、艺术金融赚不到钱,也说明它还在刚起步的阶段。

而且《十四五艺术金融规划》已经明确,2025年要让这个市场规模突破2.8万亿,政策红利会慢慢释放。从“少数人收藏”到“多数人消费”,从“卖艺术品”到“搞创意产业生态”,艺术消费每进一步,都能给经济转型添把力。等科技帮忙解决了“估价难”,衍生品再拉低参与门槛,这场刚起步的消费革命,早晚会成为中国经济从“靠投资”转向“靠消费”的重要支撑。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本文来源:中华收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