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收藏网 收藏资讯
我要投稿

民间收藏品为何被严重低估?揭开圈子里的“规则游戏”

发布日期:2025-11-13    来源:中国收藏网    责任编辑:弘仁元    阅读:1082   版权与免责声明

古玩圈火了这么多年,不少民间藏家渐渐摸清一个残酷现实:有时候,“圈子”比藏品本身更重要。一件明明开门见山的好东西,只因藏家没进“圈”,就可能被压到地板价;而一旦踏入顶层圈子,哪怕存疑的物件,也能被包装成“流传有序”的珍品。

image.png

             天津博物馆的万历松鹤纹罐


我认识一位藏友,手上有件万历青花喜鹊罐,是早年在江西古玩市场收的。那罐子发色湛蓝,画工潇洒,釉水莹润得能照见人影,胎质更是干老到一眼断代——拿天津博物馆那件万历松鹤纹罐对比,无论是器型还是工艺,都能看出同出一脉的精致。

藏友想给罐子变现,本以为大开门的好货不愁卖,可接触的古玩城老板和老玩家,给出的价格却让他心凉半截。他心里的底价是40万,对方开价却连零头都不到,甚至有人还想拿“捡漏价”糊弄。

image.png

                       很开门的瓷器


没办法,他只好琢磨上拍。联系了一家号称“正规拍卖”的机构,工作人员说“原则上明清瓷器不用来源证明,元代及以前才需要”,可这话之后就没了下文。藏友纳闷:不是说不用证明吗?怎么连后续沟通都没了?

更蹊跷的事儿还在后面。没过多久,突然有好几个“古玩商”加他微信,开口就说“诚意收购”,可报出的价格却跟之前如出一辙,全是压得极低的捡漏价,仿佛提前约好了似的。直到这时他才恍然大悟:所谓的“原则”,在收藏圈里就是道伸缩门——对圈子里的人敞开,对圈外人死死关上。你不是“自己人”,再真的东西也能被挑出一堆毛病;你要是有门路,哪怕存疑的物件,也能被吹成“稀世珍品”。

image.png
佳士得拍出的罐子


果不其然,后来纽约佳士得一场拍卖上,出现了一件和他手里几乎一模一样的万历青花罐,最后拍出了7万多美元,折合人民币差不多50万。同样的罐子,命运却天差地别,差的不是物件本身,而是罐子背后站的“人”——有没有人认、有没有人背书、有没有平台给机会亮相。

很多人以为收藏圈比的是“眼力”,其实早就是比“身份”、比“关系”的名利场。这里的等级链森严得很:最底层是一线地皮贩子,风里来雨里去刨食,找到好东西也只能低价转手;中间层是各地古玩商,靠人脉赚点差价,成不了气候;顶端则是掌控拍卖渠道和话语权的“圈内人”——好东西往往从民间被挖出来,可利润大头永远流向上层。

image.png

       佳士得拍品的底部 图源买家“workaholic


专家嘴上说“只看东西不看人”,暗地里却把“谁的东西、谁的票子、谁的面子”摸得门清。拍卖行明面上到处征集藏品,暗地里却用各种复杂流程卡你:你没圈子背书,流程上就有无数个“不通过”的理由;你要是有门路,“原则上”的规定都能灵活调整。所谓的“高端市场”,不过是一群人围起来讲故事的游戏——你不是故事里的主角,连上台的资格都没有。

image.png
等级森严的拍卖行

如今太多民间古董被严重低估,可话语权不在藏家手里,只能被迫适应规则。想提醒各位民间玩家:别再幻想靠一次上拍就破纪录、一夜暴富。那些天价拍品,哪件不是拍了一次又一次,被一步步“抬”上去的?这就是所谓“传承”的真相——先在圈子里混个脸熟,再靠一次次拍卖攒“履历”。

很多人爱的根本不是收藏,是“一夜暴富”的神话;而真正掌握规则的人,早就在幕后等着:你们尽管去民间找好东西,我们在拍卖会上收网就好。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本文来源:中华收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