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收藏网 收藏资讯
我要投稿

艺术品市场风云:那些年价格狂飙的艺术品都有那些!

发布日期:2025-04-23    来源:中国收藏网    责任编辑:弘仁元    阅读:1048   版权与免责声明

收藏,这一人类古老的行为,其发端或许源于纯粹的兴趣热爱,又或是潜藏在心底的占有欲。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藏品“是否升值”逐渐成为不可回避的焦点。尽管收藏常强调与单纯逐利划清界限,但当亲眼见证藏品价值攀升,收获的不仅是财富增值带来的喜悦,更是一种个人品味与远见被市场认可的成就感。回首过往岁月,在艺术品市场这片浩瀚海洋中,哪些作品实现了令人惊叹的价格飞跃?其中是否有你珍藏的“沧海遗珠”呢?

收藏领域,向来与财富的快速积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却又不仅限于此。有人断言,上世纪九十年代标志着中国迎来自宋朝以来的第五次收藏高潮。彼时,改革开放浪潮推动下,一部分人率先富起来,为收藏市场注入强劲动力。1992年,中国收藏家协会正式成立;次年,嘉德拍卖应运而生,其开创的艺术品公开拍卖模式,在当时堪称行业创举。1995年,中国拍卖行业协会成立;1997年,《拍卖法》颁布实施。公开透明的拍卖结果,为艺术品交易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极大地推动了收藏市场的规范化发展。

 image.png

1994年5月,嘉德首拍现场,“一号先生”张宗宪手持1号牌,一举竞得首件拍品——吴镜汀的《渔乐图》。这幅仅三尺的画作,起拍价8000元,最终以8.8万元成交,远超当时市场预期。张宗宪坦言,后来此画再度现身拍场时,仅拍出9900元。但正是他这一高价竞拍之举,瞬间点燃了现场气氛。同样在这场拍卖中,彼时对书画尚一知半解的刘益谦,以7万元和11万元分别购得郭沫若的书法作品和李可染的画作,自此踏上了收藏之路。

回望那个时代,北京三环内房价每平米约2000 - 3000元,上海除中心城区外,普通区域房价仅几百元每平米。上海职工月平均工资为497.75元,北京略低,约462.26元。在多数人还将目光聚焦于衣食住行时,敢于在书画领域一掷千金的藏家,无疑是独具慧眼、特立独行的存在。当时,先富起来的人群中,投资方向各异:有人痴迷购买不合身的时装,每月豪掷两万;南方部分“土豪”沉迷于奢华宴请,一顿饭消费数万。相比之下,书画收藏者显得尤为难得。

  image.png

如果将时间再往前拨转,1983年,一位年轻人偶然得知国家博物馆以2 - 5元的低价出售近代画家作品,果断出手,花费二十多万,购得9000余张画作,其中不乏齐白石、张大千、李可染等大师之作。而这批画作的出售,实则源于1979年。当时,国家博物馆外宾服务部受接待标准限制(每人仅3元),长期经费超支,无奈清理仓库变卖书画。吴作人的画5元一张,刘炳森的画8毛至6毛,李可染、陆俨少的画8元一张,黄宾虹的画甚至仅1元一张,王雪涛的画按12元一尺计价。即便价格如此低廉,数年过去,售出数量寥寥无几,这才给了那位年轻人“捡漏”的绝佳机会。

类似的“低价传奇”在那个时期屡见不鲜。1964年,荣宝斋收购李可染的《万山红遍》仅花费80元,而此画后来在拍卖场上拍出亿元天价。1977年,李可染画作价格涨至15元一平尺,陆俨少8元一平尺。80年代初,天安门前的“外宾服务部”,吴作人的润格为5元一平尺,李可染8元,刘炳森6毛至8毛,黄宾虹的画更是无人问津。当时,郭沫若的书法甚至都未达到定价标准。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并非人人都有魄力一次性购入9000张画。还有人即便买对了,却因缺乏眼光错失良机,曾有画家用5元一张的价格购入五张画,竟将其中三张裁切糊窗。

 image.png

站在当下回望,1994年的书画价格无疑处于起步阶段。“有价值的艺术品,无论何时买入都是正确的。”这句话在艺术品市场得到了有力验证。尽管拍卖成交记录不能完全反映市场全貌,但毋庸置疑,那个时期持有真品的藏家,都收获了丰厚回报。

从20世纪到21世纪,近现代大师的书画作品价格涨幅惊人。2011年5月22日,中国嘉德春拍夜场,齐白石的《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以8800万起拍,最终以3.7亿落槌,加上佣金,总成交价达4.255亿。当代绘画领域同样诞生了亿元级作品,2013年10月,曾梵志的《最后的晚餐》以1.6亿港元落槌,加佣金后以1.8亿港元成交,刷新亚洲当代艺术品交易价格纪录。2017年,黄宾虹的《黄山汤口》拍出3.45亿,齐白石的《山水十二条屏》更是以4.5亿起拍,最终以8.1亿落槌,加佣金后以9.315亿元成交,成为全球最贵的中国艺术品。此外,张大千、李可染、吴冠中等众多大师的作品,均在拍卖场上创下亿元成交纪录。在2024年,张大千共有630件书画作品上拍,485件顺利成交,市场热度不减。


 image.png

近现代书画投资回报率如此之高,究竟是偶然还是必然?事实上,在每个时代,都有部分艺术家的作品在短时间内实现数十倍甚至数百倍的价格增长,这已然成为一种历史规律。这种现象并非中国独有,2007年,大卫·洛克菲勒以5亿元出售罗斯科的作品《White Center (Yellow, Pink, and Lavender on Rose)》,他购入时仅花费7万元,升值达7000倍。收藏家Ganz夫妇1941年以7000美金购入毕加索的《梦》,2013年Steven Cohen以1.5亿美金接手,72年间价格增长超21000倍。

顶级艺术品作为稀缺资源,凝聚着人类文明的精华,其升值曲线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当社会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自然会流向艺术品领域。据统计,2003 - 2007年,国内数千位艺术家的作品价格暴涨数十倍到数百倍。2017年,4位中国艺术家跻身全球年度成交总额TOP10。2024年,《巴塞尔艺术展与瑞银集团环球艺术市场报告》显示,中国超越英国,成为全球第二大艺术市场。

 image.png

尽管过去四十年,近现代绘画投资回报率远超房地产,但价格暴涨后,普通投资者参与难度加大。当代艺术家作品虽充满机遇,却饱受争议。与传统绘画和以审美为导向的现代主义不同,当代绘画的表现形式和内涵往往难以被大众理解。收藏当代艺术虽无需过多担忧真伪问题,但市场的不确定性较高。未来,艺术品投资方向在何方?对比中国嘉德拍卖2011 - 2024年秋拍板块,瓷杂类拍品占比显著增加,这是否预示着新的投资风口即将到来?艺术品市场的未来,充满无限可能与挑战。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本文来源:中华收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