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收藏网 收藏资讯
我要投稿

为什么要收藏艺术品?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现状分析

发布日期:2023-06-08    来源:中国收藏网    责任编辑:弘仁元    阅读:1073   版权与免责声明

胡润研究院曾对409位中国高净值人士进行了调研,发布了2021中国千万富豪品牌倾向报告。

图片

数据显示,热爱收藏的人群主要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收藏热情上涨,70%的人表示有收藏的习惯,另外,还有23%的人将收藏列入未来三年计划增加的消费类型。

图片

对于很多高净值人群来说,投资艺术品的动机比较多元化,包括精神享受、社会声誉、家庭传承、财务收益等,几个动机往往兼而有之,很难截然分开

图片

资产配置


艺术精品是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于欧美市场,艺术品的投资回报和资产配置需求,目前是中国买家购买艺术品时考虑的重要因素。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伴随着全球艺术品市场规模和价格的攀升,艺术精品的金融属性开始显现,人们开始关注艺术品的投资收益。

中国艺术品市场在2003年开始快速发展,到2011年成为全球最大的艺术品市场,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完成了从年拍卖额几十亿元到上千亿元规模的跨越,由此造就了较高的投资收益率。

图片
图|2011年中国艺术品拍卖总额位列世界第一,源于Artprice

对艺术品资产的研究表明,艺术品的投资收益率与股票、债券、黄金、房地产等主流资产的收益率相关性较低,艺术品适合作为资产配置的选项。

图片

精神享受和家庭传承


精神和情感健康是一个人认知世界和感受幸福的基础,藏购和享受艺术品是其生活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艺术品相伴是一种关于理想、浪漫、情趣等美好的生活方式。

图片

艺术品的欣赏者不仅被艺术品的视觉冲击力所吸引,还可以与艺术品丰富的文化内涵产生共鸣和对话,由此得到心灵的润泽和精神上的满足。

调查显示,不少高净值家庭藏购艺术品是为了保护艺术品和让下一代热爱文化。

图片

艺术精品是文化和财富融合体,是传承家庭家风和文脉的上佳选择。

精神健康和健全的人格养成需要从小家庭环境耳濡目染。艺术品具有历史、文化和学术的传世价值,同时凝聚着家族或父辈理念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基因,对文化艺术的尊重和珍视,可以帮助高净值家庭由富到贵。

图片

社交载体


艺术品的精神收益远远超过赏心悦目审美的范畴。艺术品种类较多,书画、瓷器等具有明显专业和圈层属性。

图片

巴克莱银行对高净值人群的调查表明,36%的绘画持有者喜欢向朋友或公众展示和分享藏品。

艺术品是高雅的身份名片,不少高净值人群愿意通过投资艺术品,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社交圈层和社会地位。

哪些品类的物件可以成为收藏品?各类藏品在不同时代的文化潮流和市场交易中的位置高下、价格高低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为什么齐白石、吴冠中的一件作品可以卖出上亿元的高价,要比同时代的绝大多数画作高出千百倍?这是收藏文化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

图片

端方清代·青铜彝器全形拓三种

在漫长的收藏史上,掌握政治、经济、文化权力的不同个体、社群、阶层之间充满了种种戏剧性的观念冲突、利益交换乃至巧取豪夺、伪造欺诈、兵火相加。众多“个人品位”不断的分歧、对话、争斗、汇合,有时会形成某种“群体共识”和“主流品位”,以各种文字典籍、口头传播方式对之后的社会文化持续造成影响,塑造了后世收藏文化的种种特征。人们珍视、保存、传递的文物艺术品是“经典文化”的重要部分,为博物馆、美术馆所保存和展示,得到各种书籍、媒体的记载和传播。

收藏品的传承深刻影响着人们面对的“世界图景”:如若孔子的弟子们编定的《论语》简册在秦始皇焚书令和秦末战乱中全部毁灭,儒家在后世中国社会还能具有那样巨大的影响吗?假如王羲之的所有书法作品在南北朝的兵火中全部消失,后来的人们能否根据文字记载想像它的模样和重要性?如果《清明上河图》没有流传下来,今天的人如何重构北宋的都市面貌?

图片
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卷 台北“故宫博物院”

中国艺术收藏从史前人们收集穿孔贝壳开始,历史商、周、汉、魏、晋、唐、宋、元、明、清一直到近现代各个时期,中国收藏文化观念和潮流一直在演变,从收藏家、经纪人、创作者到市场、文化环境。华美绝伦的中国艺术,包括玉器、青铜器、绘画、书法、碑帖、瓷器,跃然纸上,极具审美和收藏价值。这些流散于世界各地,包括纽约大都会。

五千年中国文物艺术品收藏的悠久历史,从收藏角度可以认知中国文明传承的秘密。其中,中国文物艺术品外流到美国、日本和欧洲各国,中国艺术品如何随着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得到传播,在此过程中出现不同的文化认知差异。诸如清代晚期收藏家端方如何收藏埃及文物艺术品,美国收藏家福开森如何将大量文物“得之于华,公之于华”,等等。

图片
吴冠中《墙上秋色》·墨彩 1997年 145X368cm 上海美术馆藏

可以说,每一件珍贵的收藏品都堪称一座文明的纪念碑,吸引着人们带着崇敬的目光前去瞻仰。当我们绕到纪念碑的背后、底下,看看它的基座的材质、纹理、成色,推敲一下它的建造和构成,看看它为何矗立在这里,又将如何影响后来者,是一件十分有意思的事,你或许可以判断谁是那个收藏了《论语》和《清明上河图》的人,甚至你就是那个人。而我们如今的观察与介入可能更有意义,因为我们所触摸到的,是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收藏。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本文来源:中华收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