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收藏网 收藏资讯
我要投稿

人民画家画人民:评黄冑

发布日期:2022-08-08    来源:中国收藏网    责任编辑:匿名    阅读:1090   版权与免责声明

黄冑人物画奔放纷飞的线条、热烈跃动的色彩,创造了中国画史上前所未有的、豪迈欢快的格调与情韵交织的浓郁氛围,不仅为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奠定了符合时代需要的审美基调—乐观、豪迈、激扬、奋发,也塑造了一代人对少数民族与边疆的想象。

如果说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黄胄立下的志向是“站在时代的前端”,“作为时代的号角与黎明的晓钟”;那么黄胄在50年代至60年代延续了以速写入画的道路,因开创了“在生活中起草稿”的人物画新范式而崛起于画坛。自50年代以来,他以激情豪迈、清新欢快的气氛,取代了黄泛区写生所抒写的“哀民生之多艰”的悲悯情怀。从《苹果花开的时候》(1952)到《洪荒风雪》(1955),黄胄画出了新时代的主题,新时代的格调,新时代的气氛。

黄胄的艺术创作得益于生活,而他的艺术表现得益于他的速写。黄胄运用速写的方式来实现他以情人画的艺术理念,用速写本快速地记录着新疆人民的生活情境。黄胄说:“一个画家离开了速写本,不随时记录他在生活中的真实感受,他的艺术生命也将近枯竭。”

在他与新疆人民的亲密交往中,黄胄画出了大量速写作品,抓住牧民生活中鲜活、生动、感人的一个个瞬间,构成一幅幅真实而感人的艺术作品。黄胄的速写是纵情的,每一笔都是在不断地接近描绘对象的真实感受,一笔线条不足以表达对象的真实感受,就再画一笔更加符合对象的真实状态,在不断否定与肯定中锤炼形成了黄胄“复线式”的艺术语言形式。黃胄强调:“作为一个画家,真正有了画的冲动,立即画下来,并且应该尽可能地画完整,主题、人物、环境要具体。”

在黄胄的早期作品中《洪荒风雪》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曾参加1957年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期间举办的国际青年美术竞赛,获金质奖章。《洪荒风雪》原名《柴达木风雪》,画的是黄胄早年在青海柴达木盆地的一次亲生经历。他在戈壁滩艰苦跋涉,不见人烟,突然听到了驼铃声,原来是一队勘探队过来了,这景象让他感到万分亲切和无比激动。从画面中人物的表情和动物的神态不难看出,画家在万般艰难的情况下见到这样一对年轻充满活力的青年人时那种激动和喜悦。

黄胄后来在一次会议中说:“骆驼,因为从来没有画过。有时画的骆驼脸就和老太太脸一样,有时又像猴子,但是这个是很有意义的内容,来自自己的生活,感受也较深,有着表现这种感受的强烈愿望,所以还是想尽办法又找了一些参考资料,反复画了七八次终于画了出来。漫天的飞雪也是第一次画,画在画里,好像拌上了一堆石灰一样,但是那环境和气氛还是多少表现出来了。”从《洪荒风雪》的创作经验不难看出,一张好的作品最重要的不是技术,而是一个促使你有强烈的愿望想要表达的感受。

《藏童上学图》是黄胄盛年时期的即兴之作,又名《奔腾急》,在一次外出候火车的间隙,应画家邵宇之之请,在一张丈二纸上一气呵成的。画面中,五位穿着藏族服饰的少年骑着骏马飞驰在草原上,马蹄淹没在草丛中,几位孩童神情动态相互呼应,马儿肌肉形体线条概括,给白分布得当,动感强烈,充分地表现出了几个少年骑马飞奔在草原上的场景,作画时间用了不到3个小时,充分显示了黄胄当年旺盛的创作精力和娴熟的绘画技巧。

蔡若虹曾借用传统画论中“逸笔”的概念描述黄胄的笔墨线条,颇得其神韵。清人郑绩在《梦幻居画学简明》中言:“所谓逸者,工意两可也。盖写意应简略而此笔颇繁,写工应细致而此笔颇粗。盖意不太意,工不太工,合成一法,妙在半工半意之间,故名为逸。”

以此观黄胄的人物画,取形之“工”和取神之“意”恰在其中化合,“例如在人物的面部和手势方面,往往用细致的笔墨,而身段与衣纹则寥寥数笔带过,半工半意,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这种对于“逸笔”的外延性解读,不同于之前传统文人画“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写胸中逸气”的主观抒怀表达,而是转变为关注社会人生主题的写生化笔意。在某种角度上,这既是现代人物画从旧时代向新时期的过渡,也是笔墨语言由文人雅趣指向现实生活的转变。

黄胄在认真研究传统的过程中,对于古人“不似之似似之”的写意画有了深入的理解,给予了肯定的评价。他指出:“青藤《驴背吟诗图》,情趣天真,笔墨生动流畅,称之一绝。而所写驴子竟无一准确,观之栩栩如生,气韵天成,的确是千古绝唱。”又称道:“冬心虽不能写形,却能画意,此当是中国画一绝。”

正因为黄胄不因在接受写实观念后重视宋人传统,而无视元以后抒情写意甚至得意忘形的另一传统,所以他融入了速写生动性的作品,既以写实为主体、为基础,又化进了元明清山水花鸟画不满足写客观之真而同时致力于抒写强烈感受的文人写意传统,做到了二者的统一。

从创作的题材与内容来看,黄胄这一时期的人物画同新中国成立后其他从事少数民族题材创作的画家一样,也是从少数民族翻身解放后的新生活入手,歌颂在党的领导下少数民族同胞幸福的世俗生活,基本上是歌颂与赞美的创作基调。

如获1952年全国美展一等奖的《苹果花开的时候》、1959年创作的《庆丰收》《赶集图》等作品,反映的正是新疆解放之后人民的幸福生活,正如黄胄自己所说:“我除去爱少数民族的善和美以外,还有深一层的意思:越是在边疆的少数民族,在旧社会受到的压迫越多——不仅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甚至还有大汉民族主义的压迫。他们的翻身解放,较之中原大地劳动人民的翻身解放,更有典型性、代表性。”

黄胄作为伴随着新中国成长起来的艺术家,其在现当代的艺术界有着独特的地位。毛泽东对于黄胄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黄胄是新中国自己培养出来的有为的青年画家,他能画我们的人民。”

可见黄胄的创作是立足于中国新时期革命和社会变革的洪流之中,其艺术创作是立足于深厚博大的传统基础之上,又超越了传统的羁绊和负累,在坚持自己鲜明风格的前提下,又注重从传统的绘画优秀传统资源中汲取笔墨的技法和情趣。在传统与现代,在西方的写实技法、中国写实精神和写意追求的观念交融之下,抱着“只攻不守”,致力于不断的学习和探索,自身的认知更加的成熟和完善,从而在明晰的理念指引下形成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本文来源:中华收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