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雕起源与发展
竹雕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中国人对竹的感情是很深的,竹子的“虚心”、“劲节”与中国古代文人精神相契合。另外,工艺精湛以及方便保存,也是竹刻竹雕备受古今收藏者欢迎的原因。
竹雕,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制品的国家,所以竹雕在我国也由来已久。竹雕也称竹刻,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种装饰图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种陈设摆件。竹雕成为一种艺术,自六朝始,直至唐代才逐渐为人们所识,并受到喜爱。竹雕发展到明清时期大盛,雕刻技艺的 精湛超越了前代,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独树一帜。
早期通常是将宫室、人物、山水、花鸟等纹饰,刻在器物之上。而且存世的竹雕制品也很少,目前所见的多为明清两代的传世品。明清时期的竹雕制品,雕刻技艺的精湛,早已超越了前代。明代的竹雕风格大多浑厚质朴、构图饱满。刀工深峻,而且线条钢劲有力,图案纹饰布满器身。清代前期的竹雕制品带有明代的遗风,但表现技法更为丰富多样,浅刻、浅浮雕的技法同时并用。
进入新千年以后,作品开始频频拍出高价:一件明末清初的《竹林七贤》拍出了42.35万元;2001年,一件直径14.7厘米的《人物楼阁庆桂笔筒》以54万法郎(约416万元人民币)在巴黎成交。
2003年以后,随着整个艺术品市场的升温,竹刻竹雕艺术品拍卖屡创新高。2004年成交上百万的有3件;2005年成交上百万的竹刻竹雕作品各占两件,上千万的1件;2006年成交上百万的藏品5件;2008年,艺术品市场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但出现在拍场上的竹刻竹雕作品仍拍出良好的价格,显现出竹刻竹雕艺术品良好的抗跌性。
竹刻竹雕艺术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艺术和文化内涵上。所以,对于竹刻竹雕的收藏,应该把握住几个要点:刀工、年代、艺术水准、与标准器和文献记载的对应关系、保存状况等。近几年的竹刻行情一路看涨,传世作品可遇而不可求,小编建议关注明清两代竹雕作品的同时,也可以适当关注活跃于竹刻竹雕行业的当代名家。与明清竹刻竹雕相比,当代竹刻竹雕艺术突 破了原有的题材和载体,更加多元灵活。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又一座千亿级别的艺术品交易交流中心将拔地而起:艺术品或迎来收藏高峰
- 艺术品金融化势在必行,看不懂又错过一个风口!
- 古董认购新资产,打破艺术品发展围墙,催动产业升级
- 国家发改委:将重点发展文化文物相关产业
- 文化艺术品行业:政策护航,迎来黄金发展期
- 艺术品成新风口?企业蜂拥,政策撑腰,未来已来
- 2025-2035中国古玩市场前景究竟如何?
- 文物市场新政落地,民间收藏迎来价值释放新周期
- 光明日报:国家政府重磅扶持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几大措施让艺术品市场走向巅峰!
- 文物市场新政策:属于民间藏家的黄金时代来了
- 重磅新规!古董流通全面解禁,文物交易迎来新时代
- 从“无价”到“有价”!艺术品评估担保体系如何解锁千亿文化资产密码?
- 艺术品市场 | 中国艺术品30年的崛起传奇!
- 古玩艺术品市场在调整,避免被市场淘汰要解决两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