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华:玉器知识之红山文化玉器鉴定方法总结
红山文化的玉器介绍基本也就告一个段落了,虽然视频的内容讲得较为笼统,实际上当时也想在视频中详细解读的,但是考虑到目前收藏市场的现状,觉得目前做这个时机还不是很成熟,于是就分成两种方式,将视频和文章结合推广的方法。
我一直强调自己是做文化传播的,不是做生意卖货的,所以我认为选择一种让大多数人都能接受的方法,是每一位文化传播者都会考虑的问题。
古玩行最不缺的就是自我感觉良好的人,最缺乏的就是热爱学习的人;所以我的视频和文章都不敢以专家和所谓的鉴定方法进行传播,只是介绍和分享一下自己的收藏经验,收藏的人多不代表想学习的人多,一个人要想在某些行业做出与众不同的的业绩,学习和付出跟获得的成绩一定是成正比的;可能这样的写作最大的收获者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等于系统的反复熟练和积累一些正确的方法,文章的写作和视频的制作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没有这个疫情的因素,估计我也不会这样坐在家里安安静静的写两年多的文字。
可惜每次看到文章和视频课程的点击量,有时真的也不想再写了,看看那些胡说八道的都有推送和点击量,这样专业的经验分享却根本得不到市场的认可,这种付出与收获是完全不对等的。
红山文化瓦沟纹
关于红山文化玉器的鉴定,其实我以前也写过很多篇经验分享,但是为何没有连贯写作,也是根据每次的主题而进行的,这次的视频课程本来只是想把各个时期的玉器特点介绍一下,但是没有想到老祖宗的文化遗存太过于丰富,拿起笔就停不下来,每天为了写作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和书籍,汇总以后还需要进行删减和提炼,闭门造车也需要借鉴真实的考古数据,结合以后还需要结合市场的热点进行叙述。
鉴定的学习说白了就是对细节的熟悉,红山文化的鉴定特征表面简单,实际上极其困难,否则也不会列于玉器收藏的金字塔顶尖;更多的细节,主要是要从器物外表光面所表现出的磨光特征上着眼,市场上的货品千千万,藏友中发图的也是万万千,但是仔细对比一下真品就会承认,这种磨光至少现在很少见过与之相接近的。
市场上到处都是赝品横行,稍不注意就会上当受骗。
红山文化的玉器仿假制作从九十年代起就已经形成规模,目前市场中虽有真品遗存,但是真品价格都是普通收藏者难以涉及的,大多数上当受骗者与其他时期玉器的买假有所不同,一般玉器的买假,更多的是由于仿品的逼真程度往往超越了一般人的鉴定水平防线,而红山玉器的买假,则大多是由于购买者基本上没有见过真品,所以,尽管赝品的仿真水平低劣,却也能逍遥于交易之间。
在红山文化玉器的鉴定细节上,今天最后一个章节,再详细介绍几个容易出问题的环节,供大家对照学习。
一、红山文化时期玉器的沁色分辨
首先要明白一个道理,古人制作玉器时是不会保留玉石皮壳上面颜色的,真实的古玉沁色都是在后天的掩埋过程中,在墓中被土壤中物质侵蚀或周边其他有机物质污染后生成的质变颜色。有很多玉器就是完整无沁的,也有的侵蚀很严重,还有一种一面受沁,另一面却是玉石本质的。
所以,沁分两种,一是先天的皮壳,二是后天的侵蚀感染改变的颜色。
对于高古玉的收藏者来说,对沁色的挑剔,有时要超过对古玉本身的讲究。
红山文化的地理位置于辽宁和内蒙古的交界之处,由于当地气候干燥多风沙,所以,在这种特殊的产地和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的影响下,红山玉器受沁的情况就比较特别。
从目前考古出土的玉器来看,有些玉器受沁程度很低,甚至有些干脆不受沁,至今还具有着原始的玉质。
同样一个坑里出土的两件玉猪龙,却有着两种完全不同的皮壳,说明材质不同,形成的沁色也不同。
更多的则是在玉器的表面出现散碎斑驳的土咬痕迹,这在生坑器中尤为明显。很多附着物与玉器已经成为一体,密不可分了。
红山玉器上常见的沁色并不复杂,但颜色多变,比如有紫褐色沁斑、红褐色沁斑、黄褐色沁斑、灰白色沁斑、黑色沁斑、白色沁斑等,少数玉器出现钙化严重的现象。
其中有一些基本的问题需要注意,一个是形状与沁色产生冲突时,要学会去看现有沁还是先有工,工在沁前是符合常理的,如果沁在先,工在后,则值得深思,是否属于借助原有皮壳沁色制作的嫌疑。
另一个原因就是要学会识别何为“酸”咬,市场上太多仿古玉都会使用酸,疏松玉质,造成外表斑驳的古玉状态;但是东施效颦,酸咬过的玉器沟槽内几乎都是白白的一道反酸痕,如果你没有见过真正的“西施”,仅凭网络上的几张图片认知,就会出现拿着“东施”当“西施”的笑话了。
第三就是红山文化所用玉材多是就地所取的岫岩玉,你不要管他现在有几种,叫什么名字,这种玉石材质它本身存在的沁色特征基本相同,与江南的良渚文化、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出土玉的沁色规律有着明显的不同,这一点是需要多看实物才能体会出来的。
只要掌握了这种沁色的规律,对于新仿的红山文化玉器就会有认识。
二、红山文化玉器鉴定中的皮壳抛光分辨
红山文化玉器的鉴定,因为玉器的造型简单,大面积留白,也给我们留下一些线索;
就是简单的才是最难得,主要应从光平面的打磨技术上着眼,在玉器光面上能看出玉质的好坏、包浆的程度、受沁的颜色与形态,还有红山文化玉器所应具有的光泽与手感。
因为在这个玉石的光面上,任何作伪手段都会毫无隐蔽地暴露无遗。
同时,线条力度的强弱由于装饰线稀少而能够得以突出的表现。
从真品勾云形佩表面上,我们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凹下去的瓦沟纹,这些瓦沟纹走势自然流畅,下凹的勾槽弧度贴切光滑,打磨得十分精细,手感细腻。
然而仿制的红山文化玉器往往触感生硬、粗糙,沟槽间会出现明显的棱线,缺乏和谐而平稳的过渡。
而真品多为圆弧形,横断面呈瓦状。
同时由于所使用的磨制工具不同,所产生的痕迹也有很大不同。
仿制品的瓦沟纹和平面的交接处往往交待不清,显得呆板,沟槽内都是反酸出来的白灰。
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上面我们介绍过,红山文化时期的玉匠很伟大,表现在所施用的线条,不管阴线或凸弦纹,都能恰到好处地表现出许多造型内涵,仿品基本上没有这种概括能力。
这些是鉴定的重要手段。常见的仿品材质,大多选用黄绿色的岫岩玉琢成,以适应有关图录反映的玉颜色,有的质品红山文化在器物表面上烤有一层黄褐色的伪沁。
这种沁色与真沁相比,显得浮而嫩,比较容易看出。
在器型上,最常见的仿品器形主要有玉鸟兽形饰和片形玉器。
特点是外形基本相似,容易蒙蔽初涉鉴定的收藏者。
三、红山文化玉器鉴定中的包浆识别分辨
简单从包浆方面来看,真古玉在地下多年,表面都会在自然状态下形成一道玉石中水分子溢出,经空气氧化凝结的皮壳包浆,经过几千年的地质恒温作用,包浆一般都会很厚,甚至有些附着物也会紧紧的粘附在玉器之上,呈现出较自然的状态。
而目前我们看到的市场仿品所谓的包浆都是人工打磨或其他工艺快速形成的,光泽亮而新薄,不是由内而外的溢出,而是更像穿了一件皮外套。
赝品红山文化的制作过程
从光泽形成原因方面看来,古人追求的玉石的“温润”感就是玉器的表面光泽,不属于强光也不属于亚光,是与玉石本身的硬度及所使用的解玉砂颗粒的粗细程度相关。
根据大量的实物证明,红山玉器基本都属于出土玉器,少见传世品,出土的玉质硬度高、光泽强,所留的包浆痕迹就会比较轻。
另外,如果解玉砂的颗粒比较匀细,所打磨出的光泽感也会比较好。
因此,红山文化玉器一般表面不会出现玻璃光的感觉,这种感觉真的不是用文字所能表达出来的,必须拥有长期观摩抚摸真品的经历,真假是很容易分辨的。
红山文化中还有一个就是臆造类,龙形下面有个人?或者是外星人造型?或者是非洲人的审美,因为这些都太低级,实在不值得一提,只能一笑而过。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又一座千亿级别的艺术品交易交流中心将拔地而起:艺术品或迎来收藏高峰
- 艺术品金融化势在必行,看不懂又错过一个风口!
- 古董认购新资产,打破艺术品发展围墙,催动产业升级
- 国家发改委:将重点发展文化文物相关产业
- 文化艺术品行业:政策护航,迎来黄金发展期
- 艺术品成新风口?企业蜂拥,政策撑腰,未来已来
- 2025-2035中国古玩市场前景究竟如何?
- 文物市场新政落地,民间收藏迎来价值释放新周期
- 光明日报:国家政府重磅扶持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几大措施让艺术品市场走向巅峰!
- 文物市场新政策:属于民间藏家的黄金时代来了
- 重磅新规!古董流通全面解禁,文物交易迎来新时代
- 从“无价”到“有价”!艺术品评估担保体系如何解锁千亿文化资产密码?
- 艺术品市场 | 中国艺术品30年的崛起传奇!
- 古玩艺术品市场在调整,避免被市场淘汰要解决两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