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投资收益与风险并存
【中华收藏网讯】作为特殊的投资市场,艺术品的价格与价值理所当然是买卖双方最为关心的问题。通过公开拍卖形成的成交价格也从侧面反映出艺术市场的人气及收藏风向等现状。从刚刚过去的2018年艺术品市场来看,表现为名家精品、稀缺资源备受追捧,普品价格持续走低,两级分化越发严重。但不管怎样,在实际的收藏活动中,收益无疑还是藏家最主要的关注点。但总的来说,艺术品投资长期持有回报稳健,短期持有高收益高风险并存。在这里各举一个例子。
潘天寿的《红荷》立轴,北京匡时十周年春拍拍品。这件作品出自倚琴楼主人李宇超旧藏,李宇超曾任中共华东局秘书长兼机关党委书记等职。这件作品于2009年1月在西泠印社以145.6万元成交,春拍起拍价设定为800万元,最终以1610万元拍出。间隔七年多,这件作品的拍卖成交价格上涨了十余倍,原藏家获利十分丰厚。
张大千《初唐大士像》镜心,北京保利2016年春拍拍品。这件作品先是在香港佳士得2004年春拍中以118.38万港元成交,后在北京保利2014年秋拍获价1782.5万元,今年三度上拍,被一藏家以920万元的价格买走,比起上一次的成交价格,几乎腰斩。可以说这是一次失败的投资。
市场化的高度活跃催生了艺术品市场属性的直接变化。在日益强化投资主旨的社会背景中,艺术品投资的理念已经从意识启蒙阶段迅速地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和行为实践。在当下,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出现了明显的转折,它正从传统的收藏型市场向投资型市场疾步迈进。
但是,同股票、房产等投资渠道一样,在艺术品领域,只涨不跌的投资市场也是不存在的,关键要选好投资对象。艺术品投资的前提是艺术品本身的价值受到市场和藏家的认可,藏家对于一件艺术品艺术价值高低的评判,是其收益的基本条件。艺术品投资要遵循“时间换取空间”的原则,在很大程度上来说,艺术品的持有周期越长,收益越稳健,风险收益比越低。与此同时,短期的持有风险和收益并存,频繁的交易并不能获得高的收益。这就需要投资者和收藏者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修养和较强的风险承受能力。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未来的天价文物是什么?
- 2025-2035中国古玩市场前景究竟如何?
- 从文化到财富: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惊人崛起
- 古玩市场:经营模式正在转换,别傻乎乎的跟不上
- 为什么“中国瓷器”已成为全世界收藏投资的硬通货
- 官员财产申报“新政”,让艺术品成“合理配置资产”的最佳途径!
- 古玩行情低迷?这样的藏品越卖越贵,还不愁卖!
- 艺术品交易市场的五大技术革命,重塑艺术品交易市场的经济格局,未来已来!
- 最后的资源争夺战: 古玩艺术品投资!
- 阿里进军艺术品金融银行业务:变革与机遇!
- 艺术品资产化:第三次财富大洗牌,你能抓得住吗?
- 艺术品投资的黄金时代:资本、抄底与政策的机遇盛宴!
- 2025:艺术品市场的黄金破晓与牛市征程…
- 民间收藏变现:这些新的实践模式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