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地拆迁发现圆明园流散文物 四件汉白玉螭头回家
【中华收藏网讯】继乾隆御笔“熙春洞”石匾额、嘉庆御笔“称松岩”流散文物回归圆明园后,昨天(12日),又有四件汉白玉螭头重归圆明园“大家庭”。据了解,这四件文物是海淀区清河市民杜泽宁于去年2月在拆迁工地上无意发现的,近日在被断定是圆明园文物后,这些文物快速启程“回家”,是圆明园流散文物民间回归数量最多、回归速度最快的一次。
走入清河街道办事处,如不往道路一边的墙角仔细看,很难发现有四件汉白玉螭头。这些螭头俗称为龙头,长约90-100厘米,外形一致,个个都双目圆睁,眉毛上拧,鼻尖高耸,嘴唇上卷,带有不怒自威的霸气。
若不是市民杜泽宁的发现和坚守,这四件文物恐怕难以验明真身,返回圆明园。杜泽宁是土生土长的清河人,今年66岁。“我是文物爱好者,去年2月28日,原是清河古镇的地方拆迁,我猜想地下应该有文物,就遛弯过去看看。”杜泽宁说,他来到工地外面时,惊奇地发现挖掘机边上有几个石头。随后,他偷偷溜进工地,小心翼翼地清理石头上面的灰土,慢慢的,一个龙头形状的汉白玉出现在他的眼前。“我当时推断,这些龙头用了材质高档的汉白玉,不像是清河的文物。清河在很久以前是繁华的交易市场,因为离圆明园很近,不少圆明园流散的瓦瓦块块在这边时有出现。”在观察了一会儿后,杜泽宁初步断定,这些龙头来自圆明园。
听说工地还挖出了别的东西后,不使用手机的杜泽宁赶紧回家打电话给朋友杨亚荣,他们俩自去年在一起策划、拍摄《寻找清河》地方纪录片。可当两人到了工地后,发现龙头都不见了。“我们去的时候给清河街道打了电话,但到了现场后发现工人把龙头藏起来了。”杨亚荣说,他反复对工地的人说隐藏文物的后果,这才发现文物被工人们又埋在了土里。后来,清河街道的保安到了,这些龙头才得以幸存,被保存在清河街道办事处。
几天前,有媒体对这件事进行了报道,圆明园注意到后,快速联系清河街道办事处,并立即联络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研究馆员刘卫东进行现场鉴定。刘卫东与园内所存文物信息进行比对,最终确定四件石制构件为圆明园流散文物汉白玉螭头。在不到一周时间内,圆明园管理处与清河街道办事处迅速展开协商,最终决定圆明园将文物从街道办事处“带回家”。
在昨天的文物搬运现场,两位工人挑担子,两位工人用手托住龙头两边,四人费了好大劲才将螭头搬到车上,开启“回家”之路。待螭头到达圆明园后,将有专家对它们进行全身“体检”,制定修复方案。“这些螭头有一些小裂缝,如果不好好保护,时间久了容易出问题。”圆明园文物考古科科长陈辉说。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艺术品财富浪潮大爆发!未来是文化艺术品的天下!
- 振奋!艺术品市场大爆发!未来15年是文化艺术品的天下
- 艺术品经纪人来了!以后买卖艺术品需要经纪人,而且跟房地产一样实行艺术资产过户交接!
- 藏家敢买、新人能入,艺术品市场变热闹?多亏“十三五”规划这颗“定心丸”
- 从文 化 部 第56号文件开始,讲透艺术品资产化政策!变现为王的时代来了
- 博物馆牵手民间艺术:这波双向奔赴,也太戳人了!
- 2025弘仁元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于9月21日开槌
- 民间收藏别再“沉睡”!先搞懂艺术品金融化,国家收购才是变现真出路
- 经济通缩期,为啥说文化产业要成下一个风口?
- 艺术品作为一种金融资产,其未来的发展前景远超想象!
- 这些银行收购艺术珍品!这些企业都在市场上搜刮艺术品,用来抵抗通货膨胀!
- 最新《文物保护法》带来的中国古玩市场6点巨大变化,具有一定历史意义!
- 国家力挺!艺术品市场要变天,从抵押到交易全利好,错过等十年
- 艺术品市场的冷热交锋:谁在逆势狂飙,谁在被时代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