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非遗精品频赴海外 传统乡土文化展魅力
【中华收藏网讯】忆起第一次赴俄罗斯交流的经历,60岁的甘肃剪纸艺人王永兰仍有些激动,“外国人对古老的中国传统民俗文化非常喜爱,并且了解很多,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甘肃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多彩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形成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甘肃文化对外交流日益活跃,在海外掀起一股热潮。
2018年4月,甘肃非遗精品赴俄交流归国汇报展在兰州举行。甘肃32位非遗传承人和民间艺术家通过彩陶、木雕、刻葫芦、刺绣、裕固族服饰、掐丝珐琅画、泥塑、剪纸等22个门类近300件展品,为俄罗斯民众展示了神秘而多元的中华文化。
此行去俄罗斯交流的甘肃70岁泥塑艺人李国柱,“农家家务事”“民间婚俗”“新年习俗”等场景都经过他的巧手“真实再现”,作品《拾粪》被俄罗斯人收藏。“他们觉得这种很土的东西才有生活气息,很有意思。”李国柱说,4月底他们还将前往法国进行非遗展出。
近年甘肃非遗不断“出海”。2015年,甘肃在香港举办“根与魂”——甘肃非遗展演活动。2016年,甘肃在埃及举办“甘肃文化周”活动,在开罗、法尤姆两地举办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甘肃民族风情歌舞表演活动。2018年,甘肃将道情皮影、陇绣等带去卢旺达、坦桑尼亚、毛里求斯,举办2018年“欢乐春节”展演活动,让当地民众体会陇原遗韵。
甘肃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副处长刘卫华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称,非遗文化向海外民众展示了中国多姿多彩的古老民俗。
甘肃非遗主动“出海”的同时,也吸引海外民众前来中国探访、了解神秘的东方文化。在甘肃兰州生活八年的俄罗斯教师奥莉娅便是其中一位,痴迷中华文化的她,学习汉语,探访各地风土人情。
近日,奥莉娅带着留学生参观了在兰州展出的藏族唐卡。她说,“中华文化丰富多样,有着独特的魅力,它是外界了解中国最为直接的窗口,也是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截至目前,甘肃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8项,省级代表性项目493项;有41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有617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重磅!艺术品动产,已通过国家法律法规,抵押合同范本或出炉!速读!
- 政策与技术双轮驱动:艺术品市场的新时代
- 2025年中国数字藏品行业发展历程、相关政策及产业链
- 国家文物局:民藏是一座巨大的宝库,未来几年或将成民间文物翻身之年!
- 重磅!古玩界最新政策来啦,马上发生的15个大变化!
- 文物唯有流通起来变现:才能让更多的人加入收藏保护行列
- 央视:各大银行艺术品抵押贷款全面试行!
- 未来3年, 艺术品市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 大量热钱拥入艺术品市场,古董是衡量自己的经济实力重要依据
- 文化艺术品行业:政策护航,迎来黄金发展期
- 《银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报告》获通过:艺术品抵押贷款真的来了!
- 好消息!国 家文 物局明确:民间合法收藏的文物交易不受文物等级限制!
- 国家文化战略:鼓励民间收藏,实现文化兴国,让艺术市场达巅峰
- 国家战略视野下:艺术品如何成为未来储备资产的核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