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执子之手”是这样的 民国婚牌美得像艺术品
【中华收藏网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新世纪,结婚证有啥变化?随着时代发展和变迁,结婚礼俗又有什么不同?4月23日,全国首个省级婚姻文化展示馆——上海婚姻文化展示馆揭牌开馆,将从5月1日起正式向公众免费开放。
图: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时期的结婚证
婚姻是社会生活的永恒主题,同一个城市,不同的时代,婚姻文化不尽相同。上海婚姻文化展示馆择取“婚姻登记管理制度”“婚姻习俗”和“家训家风”三个板块,以清末民初上海婚俗为导引,以新中国成立后的婚姻文化发展为主体,采用文字、图纸、照片、实物和多媒体演示等多种形式,把各个历史时期的结婚照、结婚证、陪嫁物品、结婚礼俗等一一陈列以及场景再现,生动翔实地介绍了上海婚姻文化的历史变迁,展示了上海婚姻登记管理的发展历程、婚姻习俗的时代变迁、“忠孝礼善和”的上海故事,体现了海派婚姻文化的传承,见证了民间婚姻风俗的发展脉络。
图:民国时期的结婚纪念牌
展馆里展出了很多不同时代的结婚物品,比如民国时期的结婚纪念牌,刻着“同心永爱”四个大字,代表着祝福;上世纪60年代结婚证上印着毛主席语录;“三五”牌座钟,是上世纪50年代以后结婚标配之一。
图: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时期的结婚照
而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新人的结婚证都有哪些变化?展示馆还展出了不同年代的结婚照,上世纪50年代流行黑白结婚照,结婚证很像奖状;上世纪60年代的结婚照上,新人们流行中山装和齐耳式短发;到了70年代,婚纱加西服的结婚照逐渐流行起来;上世纪80、90年代结婚的新人会去影楼拍一张欧式风格的结婚照;进入新世纪,新人们除了证件照片,也会拍摄不同个性的婚纱照。
图:民国三十三年订婚茶壶
从清末民初到新世纪的婚姻习俗变化,展示馆图文并茂进行展览。上海解放后,随着《婚姻法》颁布实施,包办婚姻逐渐被自主婚姻代替,长期存在的早婚现象逐步消除,“排八字”“送彩礼”等已很少见,婚事简办已成为风尚。
图:民国吴府结婚司仪礼簿
上世纪60、70年代,上海男女的结婚形式发生变化:有的在婚姻登记机关登记后,就在单位举行婚礼,单位领导宣读结婚证书,新郎、新娘谈一下恋爱经过,再助兴做做游戏,亲友们吃些喜糖,婚礼就结束。当年找个木匠给婚房订做大木床、大衣柜和桌子、椅子等木制家具,用老一辈的话说,要凑够“72条腿”或“36条腿”。上世纪70年代经典的结婚嫁妆就是“三转一响”,即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外加收音机,手表要“上海”牌,缝纫机要“蜜蜂”牌或“西湖”牌,自行车要“飞鸽”牌或“永久”牌。进入上世纪80、90年代,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上海人的结婚习俗也发生变化,结婚必备大件升级为电视、冰箱、洗衣机“三大件”。
进入21世纪,新人们追求个性、时尚、浪漫,婚礼成为时尚前沿,集体婚礼、植树婚礼、旅行结婚等新式婚礼为婚俗改革提供样板。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万象维新】迎春展拉开帷幕
- 金蛇献瑞·书香迎春 阿克陶县书画展活动火热开展
- 文化中国行丨故宫博物院携手浙江省博物馆 百余件文物演绎“一茶一世界”
- 弘仁元2025迎春藝術品拍賣會预展
- 墨香润兵心 书画映豪情——省军区政治工作局组织“名人名家进军营”书画展活动
- 潮起自贸港——海南画派优秀美术作品全国巡展(海口)开展
- “感恩新时代 奋进新征程”——达州市第二届残疾人书画艺术作品展开展
- 丹青不渝 明德惟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书画小品展开幕
- “清风润心 廉洁明志”上城区职工书画展今日开幕!
- 中华同根 水墨情深——海峡两岸书画名家作品展在天水举办
- 变化中的信心,第十一届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即将开幕
- 第二十届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禅意丹青”书画展开展
- 弘仁元2024秋季拍卖会拍卖预展
- 修武县教体局关工委举办“血脉传承——我的家风家教”书画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