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障人士参观博物馆 探索视障人群利用博物馆形式
【中华收藏网讯】摸石碑听古钟视障人士参观博物馆
4名视障人士受邀参观北京两家博物馆,探索视障人群利用博物馆新形式
昨日,北京4名视力障碍者用“摸”和“听”的方式,在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和大钟寺古钟博物馆感受文物。这是北京市文物局宣教中心举办的“闻·悟北京”系列文博活动之一。
现场
视障人士摸石刻认云朵
“我们所在的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这是多大呢?如果一户家庭房屋面积是100平方米,这就是200户家庭房屋那么大。”昨天上午,首次面对视障观众,石刻艺术博物馆讲解员李晶用特别准备的解说词讲解。
在博物馆工作人员带领下,4名视障人士在石刻艺术博物馆亲手触摸东汉石人、清代丹陛石复制品及历代石碑石刻,并体验了拓片制作流程。在大钟寺古钟博物馆,他们倾听了编钟表演,触摸永乐大钟等古钟。
在视障人士触摸石碑时,李晶随着他们手移动的位置介绍文物的造型。介绍到丹陛石上的祥云时,视障观众王志华问:“真实的云也是这样的吗?”李晶说,真实的云没有这么紧凑,是更松散的一大团。
王志华说,相比普通观众,视障人士甚至更需要利用博物馆认识世界。“比如说,我一直不知道云卷云舒是什么样的。今天摸到石头上的云,到底跟真实的是不是一样,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我心里会有更形象的感受。”
现状
常规展陈方式不利盲人参观
在我国城市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发展的同时,部分群体却很难享受到其带来的便利。公开报道显示,近年来部分博物馆曾组织过残疾人参观活动,但视障人群却鲜有进入博物馆的机会。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馆长郭豹曾在北京6座古建遗址类博物馆工作,这是第一次接待视障人士参观,“来参观的残疾人朋友比较少,盲人更少,是我们过去工作的不足。”他也解释,只要小心提防,石刻文物并不担心会被“摸坏”,适宜视障人士参观。
事实上,博物馆并不拒绝视障人士,然而常规的展陈方式却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视障人士周彤曾数次陪同别人参观过其他博物馆,但由于没有特殊的讲解和体验,感觉“很无聊”,“我们需要的是能够亲身感知,而不是语言的介绍”。
王志华是在德国第一次体验到博物馆的。当时他作为电影《推拿》的演员之一赴德国参加电影节,期间参观了多家博物馆。在一座二战博物馆里,他触摸到二战文物,才发现火炮并不全是粗粗的,也有细长的炮筒,这让作为军迷的他开了眼界。从那以后,他开始期待国内博物馆也能让他获得更多信息。
此次活动筹备时,北京文物局宣教中心与两家博物馆和视障人士进行了充分沟通,设计了符合视障人士需求的环节。“他们说哪怕有一点真切的感受,就没白来,其实要求不多。”宣教中心副主任曹秋月说。
后续
文物局推动博物馆“超级连接”
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北京市文物局希望以此项活动推动博物馆提供精细服务,连接更多不同群体。
北京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选择4位视障人士参观,是希望他们能成为传播使者,搭建博物馆与视障群体的桥梁。王志华表示,将通过视障群体之间的活动、新媒体等平台,将这次参观体验传播出去。
上述负责人表示,如果此种形式对视障人士有实际帮助,可以向博物馆界推广。未来还会深化这种尝试,将博物馆向更多特殊群体推广。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展览丨第八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暨全国高等艺术院校中国画教学临摹展开幕
- 中国当代美术作品展览在意大利罗马开幕
- 【万象维新】迎春展拉开帷幕
- 金蛇献瑞·书香迎春 阿克陶县书画展活动火热开展
- 文化中国行丨故宫博物院携手浙江省博物馆 百余件文物演绎“一茶一世界”
- 弘仁元2025迎春藝術品拍賣會预展
- 墨香润兵心 书画映豪情——省军区政治工作局组织“名人名家进军营”书画展活动
- 潮起自贸港——海南画派优秀美术作品全国巡展(海口)开展
- “感恩新时代 奋进新征程”——达州市第二届残疾人书画艺术作品展开展
- 丹青不渝 明德惟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书画小品展开幕
- “清风润心 廉洁明志”上城区职工书画展今日开幕!
- 中华同根 水墨情深——海峡两岸书画名家作品展在天水举办
- 变化中的信心,第十一届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即将开幕
- 第二十届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禅意丹青”书画展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