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君:《我在故宫修文物》是一部职业剧
【中华收藏网讯】在海内外引起很大反响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也受到台湾青年喜爱。导演叶君12日在台北世新大学座谈时说,我所拍摄的其实是一部披着故宫外壳的职业剧。
12月12日,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导演叶君(左)来到台北世新大学座谈。图为台北故宫前院长周功鑫参与对谈。中新社记者刘舒凌摄
当天,在台湾中天电视和上海东方卫视合作的直播节目中,卢秀芳、曹景行两位主持人和到场的两岸同学带来了各色问题:纪录片为何这么拍?如何平衡趣味和专业?修复后的钟表放回展柜静态展示,是否可惜?
叶君坦言,他是以写作文的思维来做这部作品的。三集的篇幅就像章回体小说,每个主人公都有小故事,节奏感则参考《纸牌屋》等英美剧。
片中,老少修复师的日常工作以及生活中的小细节打动了许多观众。对此,“80后”、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的叶君说,自己曾换过几次工作,有很多职业困惑;带着这样的思考,他拍出了这部其实是披着故宫外壳的职业剧。
如今,故宫修复师的工作让许多人羡慕不已。叶君介绍说,在以前,亲友们不能理解年轻修复师们究竟在故宫做什么工作,他们也有困惑、想要离职。许多人抱着成为艺术家的希望,但后来仍留了下来;时间久了,气质就变成老修复师那样,身上有传统文化中温润的东西。对于日常接触着价值连城珍宝的他们,“社会上的奢侈品只能是轻奢,好无聊”。
受邀参与对话的台北故宫前院长周功鑫深表赞同。周说,修复师的气质,在于这项工作要慢、要用心谨慎;她的同事、在台北故宫修复宋画的邱老师,一幅画要修几年,平时连走路、讲话都很慢。
12月12日,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导演叶君(右二)来到台北世新大学座谈。他说,我所拍摄的其实是一部披着故宫外壳的职业剧。不受语境和问题拘束的叶君,总是出人意表的叙述、答复深受到场年轻世代的欢迎。中新社记者刘舒凌摄
对于叶君的工作,周功鑫表示“很感动”。在博物馆界工作了42年,她说,这部纪录片让展览幕后工作者的生命投入得以呈现,将他们可爱、可贵的人性描绘得非常好。
不受语境和问题拘束,叶君总是出人意表的叙述、答复深受到场年轻世代的欢迎。
例如,被问到下一步是否继续拍摄新影片的问题,自称休息一年多的叶君说,做出这部自己愿意看的片子,能有观众喜欢“还是蛮欣慰”,但今后他更想写出有品质的童话。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艺术品财富浪潮大爆发!未来是文化艺术品的天下!
- 振奋!艺术品市场大爆发!未来15年是文化艺术品的天下
- 艺术品经纪人来了!以后买卖艺术品需要经纪人,而且跟房地产一样实行艺术资产过户交接!
- 藏家敢买、新人能入,艺术品市场变热闹?多亏“十三五”规划这颗“定心丸”
- 从文 化 部 第56号文件开始,讲透艺术品资产化政策!变现为王的时代来了
- 博物馆牵手民间艺术:这波双向奔赴,也太戳人了!
- 2025弘仁元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于9月21日开槌
- 民间收藏别再“沉睡”!先搞懂艺术品金融化,国家收购才是变现真出路
- 经济通缩期,为啥说文化产业要成下一个风口?
- 艺术品作为一种金融资产,其未来的发展前景远超想象!
- 这些银行收购艺术珍品!这些企业都在市场上搜刮艺术品,用来抵抗通货膨胀!
- 最新《文物保护法》带来的中国古玩市场6点巨大变化,具有一定历史意义!
- 国家力挺!艺术品市场要变天,从抵押到交易全利好,错过等十年
- 艺术品市场的冷热交锋:谁在逆势狂飙,谁在被时代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