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收藏充满“上升空间”
【中华收藏网讯】与往届“艺术深圳”不同的是,本届艺术深圳开辟了特别单元——“影像时空”。记者发现,这一单元获得了不少藏家与观众的“关注”。
香格纳画廊、博而励画廊、马凌画廊、狮语画廊、e当代美术馆、德萨画廊与盒子艺术空间带来14部影片呈现了不同的视觉艺术。在这其中,观众既可以欣赏到知名艺术家孙逊及其团队π格动画工作室历时四年完成的单屏动画《21克》,又可欣赏到邱黯雄的作品《新山海经II》及《蛋糕》等等。
事实上,录像艺术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于欧美兴起的前卫艺术表现形式,之后,注入了行为艺术、装置等艺术形式或艺术理念,给予录像艺术更大的表现力和艺术性,并且也产生了诸如琼·乔纳斯、布鲁斯·瑙曼等著名的录像艺术家。
张培力因创作了中国第一件录像作品《30X30》,被称为“中国录像艺术之父”。由他开始,国内艺术家开始了对录像艺术的创作和探索,并产生了邱志杰、汪建伟、杨福东等国内最早也是主要进行录像艺术创作的艺术家。随后中国录像艺术作品逐渐在国际上崭露头角,一批艺术家早期作品也被国外的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蓬皮杜艺术中心等艺术机构广泛收藏等。
此次参加“艺术深圳”的国内知名影像艺术家缪晓春带来作品《从头再来》。该作品完成于2008至2010年期间,14分钟的影片里涉及了文明发展史中的矛盾冲突、以现代科技为表达形式的人类欲望、文化记忆以及跨文化记忆在应对当下情境时所扮演的角色等等主题。
缪晓春是深圳的“老朋友”了。他的作品多次在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深圳独立动画双年展等重要的展览上展出。对于最近几年的影像收藏发展,缪晓春认为,影像收藏应该分开谈,摄影作品的收藏可以参照版画,相对好操作,但动态影像收藏要难一些,收藏家收藏以后也很难展示。相对于摄影图片的收藏,录像作品因为难以进入二级拍卖市场,所以价位一直上不去,“一个录像作品,把拷贝全部卖掉,顶多和艺术家的投入打平。”
一位业内评论家认为,由于审美能力和观念的因素,国内收藏者对影像收藏的兴趣更多停留在摄影阶段。一部分原因是目前摄影在这一门类中是市场相对较好的,这也反映了中国藏家与西方收藏家的不同,更倾向于商业化的兴趣,而不是一种学术性收藏。而事实上往往后者的收藏方式反而具有更长远的市场生命力。
虽然影像收藏相比于其他门类的起步比较晚,发展的速度不快,但通过这次艺术深圳的“小试牛刀”,可以看到藏家与观众对影像本身的接受度挺高。在记者采访的一些画廊负责人看来,这与深圳兼容并蓄的城市气质是一致的。他们认为,在今后,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品是冉冉升起的艺术形态,充满生机,有着巨大的想象空间。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国家战略视野下:艺术品如何成为未来储备资产的核心力量
- 重磅新规!古董流通全面解禁,文物交易迎来新时代
- 又一座千亿级别的艺术品交易交流中心将拔地而起:艺术品或迎来收藏高峰
- 艺术品金融化势在必行,看不懂又错过一个风口!
- 古董认购新资产,打破艺术品发展围墙,催动产业升级
- 国家发改委:将重点发展文化文物相关产业
- 文化艺术品行业:政策护航,迎来黄金发展期
- 艺术品成新风口?企业蜂拥,政策撑腰,未来已来
- 2025-2035中国古玩市场前景究竟如何?
- 文物市场新政落地,民间收藏迎来价值释放新周期
- 光明日报:国家政府重磅扶持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几大措施让艺术品市场走向巅峰!
- 文物市场新政策:属于民间藏家的黄金时代来了
- 重磅新规!古董流通全面解禁,文物交易迎来新时代
- 从“无价”到“有价”!艺术品评估担保体系如何解锁千亿文化资产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