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收藏网 收藏资讯
我要投稿

200年历史的祠堂里收藏着250年前的水车

发布日期:2017-07-07    来源:绍兴网    责任编辑:钿钿    阅读:1355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华收藏网讯】说起诸暨市次坞镇,大多数读者可能与笔者一样,第一反应是“次坞打面”,它以劲道、口味独特而闻名遐迩。与草塔白切羊肉、安华牛淘汤、马剑馒头等,并称为诸暨十大传统风味美食。

200年历史的吕氏宗祠

吕家村,地处次坞镇的东部,在凤凰山山脉尽头,是两条平行山脉之间的谷地。吕家村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村民姓吕,至今村里还保存着一座有两百年历史的吕氏宗祠,该宗祠为纪念明代大理寺左少卿吕升,于清嘉庆年间(1818年)所建,已有近200年历史。

吕升(1364-1454年),山阴人。永乐初为溧阳教谕(学官名,明清时教生员),历官江西、福建按察佥事,所至有清慎声。入为大理寺(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庭,掌刑狱案件审理)少卿(为四品官)。其曾祖父为吕颐浩,南宋时曾两度为宰相。隐居后“耕读传家”,成吕氏大族。

吕家村的吕氏宗祠,共三进,第一进为戏台,第二进为厅堂,第三进为神堂,占地面积1036平方米,建筑工艺精美、保存完整,尤其是后厅“神堂”,精雕各类花卉、飞鸟、走兽图案,是目前诸暨市唯一保存完整的后厅神堂建筑。20031月被定为诸暨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后经修缮,于2011年被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水车.png

乾隆年间水车

250年前的清代水车

在吕家村的吕氏宗祠里,笔者还见到了农耕时代的几架“龙骨水车”,根据水车上的文字墨迹辨认,有“大清乾隆”年代的,也有“大清光绪”年间打造的,如以“乾隆”年间推算,至今已有250年的历史。

龙骨水车共有5架,水车长5米,需要3个人共同踩踏才能运作。其结构是以木板为槽,尾部浸入江河水流中,有小轮轴;另一端也有一轮轴,固定于堤岸的木架上,用时踩动拐木,使大轮轴转动,带动槽内板叶刮水上行,将水灌于地势较高的田中。

其中有一架水车上,写着“大清光绪……吕天球房置”的字样,该村72岁的村民吕仲大告诉笔者,吕天球正是自家太公。这架水车造好之后被用作抗旱工具,非常耐用,后归生产大队所有,成为集体财产,几乎全村上了年纪的村民都曾在那个年代使用过。

笔者查阅史料得知,水车是我国最古老的农业灌溉工具之一,是中国人创造出来的高超劳动技艺,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相传为汉灵帝时毕岚造出雏形,经三国时诸葛亮改造完善后在蜀国推广使用,隋唐时广泛用于农业灌溉,距今已有1800余年悠久历史。

南方的水车因其形状犹如“龙骨”,故名“龙骨水车”。龙骨水车亦称“翻车”“踏车”。后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有了电动水泵的普及,农业灌溉就用不到水车了。

吕家村的这5架水车淘汰后,被拆开存放在吕氏祠堂里。令人惊奇的是,这5台用樟木制成的水车,经历上百年竟没腐朽侵蚀,至今保存较完整,令人称奇。

“吕氏宗祠和5架龙骨水车,是当地‘耕读家风’的佐证,也是农耕文化的见证,我们会好好保存并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次坞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说。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本文来源:绍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