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光礁1号”南宋沉船将重现昔日风采
【中华收藏网讯】一块块乌黑且不规则的木板静静地浸泡在100多平方米的去离子水池中。这场景如若不是出现在海南省博物馆的“深闺”中,观众恐怕难以知道它们是出自“华光礁1号”南宋沉船、有着数百年历史的船木。
随着海南省博物馆二期展览于5月下旬正式开放,原本隐藏幕后的“华光礁1号”沉船保护实验室被置于公众视野,观众可以近距离观看专家如何对出水文物进行保护和修复。
“从2007年起,我们国家两度发动大规模远海水下考古发掘,从‘华光礁1号’南宋沉船遗址中发掘出上万件出水古瓷器、铁器、船板。后来海南省博物馆用了近7年时间对这些文物进行脱盐、脱硫保护工作。”海南省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部副主任包春磊向记者介绍。
包春磊说,专家团队正在向国家文物局提交古船板二期保护方案,审批通过后,将着手对船板进行填充、加固、干燥、定型。
目前,海南省博物馆雇请的专业人员正对古船板进行3D激光扫描、拍照,这些素材将用于数字化重建,以复原“华光礁1号”沉船的原形。
武汉数文科技有限公司三维激光工程师曾磊忙着整理船板,再启动3D激光扫描仪进行扫描,“我们已经工作了2个多月时间,近几天就会完成3D扫描。”
据了解,“华光礁1号”船板打捞出水计511件,每件有数块船板。如要完成数字化重建,还需要对每一块船板进行高清拍摄,以记录下其纹理。
武汉理工大学船舶与海洋专业研究生王亚忠介绍,他和同学每天要拍下数张照片,然后利用CAD画图将船板还原本来面目,“这相当于对它进行再设计,重新‘造’出来。”
包春磊告诉记者,船板都是不规则的,而且腐蚀严重,所以难以完成复原。只能依靠技术手段,面面俱到记录下船板,再将之还原。随着扫描工作接近尾声,“华光礁1号”有望在半年内被构建出“前世今生”。
目前,中国国家文物局已向“华光礁1号”文物保护与修复投入了巨资。“因为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它们是中国悠长历史文化的积淀。‘华光礁1号’开创了中国首次大规模远海水下考古发掘,它将帮助我们了解南宋时期航海与造船技术,了解当时中国与外国商贸往来,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包春磊说。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重磅新规!古董流通全面解禁,文物交易迎来新时代
- 又一座千亿级别的艺术品交易交流中心将拔地而起:艺术品或迎来收藏高峰
- 艺术品金融化势在必行,看不懂又错过一个风口!
- 古董认购新资产,打破艺术品发展围墙,催动产业升级
- 国家发改委:将重点发展文化文物相关产业
- 文化艺术品行业:政策护航,迎来黄金发展期
- 艺术品成新风口?企业蜂拥,政策撑腰,未来已来
- 2025-2035中国古玩市场前景究竟如何?
- 文物市场新政落地,民间收藏迎来价值释放新周期
- 光明日报:国家政府重磅扶持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几大措施让艺术品市场走向巅峰!
- 文物市场新政策:属于民间藏家的黄金时代来了
- 重磅新规!古董流通全面解禁,文物交易迎来新时代
- 从“无价”到“有价”!艺术品评估担保体系如何解锁千亿文化资产密码?
- 艺术品市场 | 中国艺术品30年的崛起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