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收藏网 收藏资讯
我要投稿

香炉:养鼻之道 巧生虹烟

发布日期:2017-05-15    来源:美术报    责任编辑:钿钿    阅读:1286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华收藏网讯】香道,是指呼吸着去享受香气、养身健体,于心旷神怡中达到沉静灵动境界的一种高尚优雅的方法。在快节奏的今天,很多人对香道颇感隔膜,其实香道在我国源远流长。早在汉代,名医华佗就曾用丁香、百部等药物制成香囊,悬挂在居室内,用来预防肺结核病;明代医家李时珍用线香“熏诸疮癣”。春秋时期的《诗经》,就有很多地方谈到远古生民用香来祭祀天地神,祈求福祉。在司马迁生活的汉代,香道随道教、礼教的兴起而风行水上。《汉武内传》描述朝廷“七月七日设座殿上,以紫罗荐地,燔百和之香”,其富丽奢华,可见一斑。民间还有一种奇妙的赏香形式:把沉水香、檀香等浸泡在灯油里,点灯时就会有阵阵芳香飘散出来,奇妙无比,称为“香灯”。当时薰香用具名目繁多,有香炉、薰炉、香匙、香盘、薰笼、斗香等。人们在香烟萦绕中净化心灵、感悟生活、寄托情思,大大开发了香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

香道在宋代发展到鼎盛。《宋史》记载,北宋徽宗时蔡京招待访客,曾焚香数十两,香云从别室飘出,蒙蒙满座,来访的宾客衣冠上都沾上芳馥的气息,数日不散。到了清代,香案、香几成为文房清玩的典型陈设。“焚香”从最初的祭祀、除臭去湿,发展到精神意义的一招一式;传统的“烧香”,发展成为“香道”“香文化”。香,成了文化品位的象征,成了文化风骨的写照。

在中国,从无名的香草到贵比黄金的沉香奇楠,样样都烧,样样都烧在文化的记忆深处,把香道烧得博大精深。从《搜神记》到《香界》,从《黄帝内经》到《香乘》,从《洪氏香谱》到《红楼梦》,从《名医别录》到《本草纲目》,历朝历代的经典著作,吟咏香的诗词歌赋,遍布华夏大地。香道,已经被赋予一种生命姿态,一种文化境界,一种庄重的许诺,一种虔诚的理念,一种崇高的信仰,一种永恒的期待追求。

点金五福纹狮首耳彝炉 陈巧生制.jpg

点金五福纹狮首耳彝炉 陈巧生制

谈起香道,一定离不开香炉。香炉,乃清供之佳器,文会之良引。铭金之古风,正乎博山。铸铜之光华,大于宣德。明有吴邦佐,以监造而假名海内。民季姚春和,以摩古而声誉万国。有石叟者,堪为奇匠。蔡施两家,分南北之作。胡文明张鸣岐,夺四方之能。甘文堂周文甫,等真宣德造。夫今古一视,洵亦妙观哉。

春秋战国时期已有作为烧炭取暖及烧烤熟食之铜炉。以熏香为主之功能,则见于汉代,藉由博山路香烟缭绕,似云雾蒸发,如处仙境之感,应和当时盛行之神仙思想。唐代时期,熏香风气亦行于民间。至宋代,熏香风气更盛,有“点茶、焚香、挂画、插花”为文人四艺之称,各式材质、造型之炉具应运而生。直至明代,古籍记载宣德时期因暹罗(泰国旧称)进贡良铜而铸造鼎、炉等器,并镌铸宣德款识,精仿古代佳器之典雅款式而成,明清时人莫不以收藏“宣炉”为珍。

香炉的种类有博山炉、彝鼎炉、乳炉、袖炉、香兽炉、卧褥炉、鹊尾炉、吊炉、香盘、香薰、香筒等,养生不可无香,香以静默为德,以简远为品,以飘扬为用,以沉着为体。回环而不欲其漫,清癯而不欲其枯,飞动而不欲其躁,故焚香之器不可以不讲也。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本文来源:美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