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刻竹雕可挖掘的收藏世界
故宫博物院藏清代竹雕人物船
扬州博物馆藏周无方皮雕竹扇骨
一件清代顾珏的竹刻笔筒在嘉德春拍中拍出1045万港元天价,创下竹刻艺术品的最高拍卖纪录。一个笔筒拍出一千多万,属于小品类藏品走出的强势行情。与紫砂壶一样,竹刻竹雕艺术也是融合了诗、书、画、雕刻的文人清玩,但相比紫砂比较成熟的市场,其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中国人对竹的感情是很深的,竹子的“虚心”、“劲节”与中国古代文人精神相契合。另外,工艺精湛以及方便保存,也是竹刻竹雕备受古今收藏者欢迎的原因。
竹 刻竹雕艺术自六朝起,直至唐代才渐为人所识。明以前知名刻工甚少,明中叶以后至清代,竹刻竹雕名家辈出。历代名家多集中在江南,如“嘉定三朱”、“封门二 优”等,还有扬州也是竹刻竹雕名家聚集之地,比如:吴熙载、潘西凤、穆半园、陈康侯、周五方、黄汉侯等人,名闻业内外。名家作品大多古雅简朴,往往只是寥 寥几刀,但精气神却俱足。名家竹刻竹雕的收藏价值要比普通竹刻竹雕高出很多倍。
上世纪90年代初,苏富比、佳士得、朵云轩、嘉德、翰海等五大拍卖行都有了竹刻竹雕作品的拍卖,也有不少高价成交的明清竹刻竹雕珍品。
进 入新千年以后,作品开始频频拍出高价:2000年佳士得春季拍卖会上,一件明末清初的《竹林七贤》拍出了42.35万元;2001年,一件直径14.7厘 米的《人物楼阁庆桂笔筒》以54万法郎(约416万元人民币)在巴黎成交;2003年秋,中国嘉德秋季拍卖会上推出了“俪松居长物——王世襄、袁荃猷珍藏 中国艺术品”专拍,其中明代朱三松竹根雕老僧拍出264万元。
2003年以后,随着整个艺术品市场的升温,竹刻竹雕艺术品拍卖屡创 新高。2004年成交上百万的有3件;2005年成交上百万的竹刻竹雕作品各占两件,上千万的1件;2006年成交上百万的藏品5件;2008年,艺术品 市场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但出现在拍场上的竹刻竹雕作品仍拍出良好的价格,显现出竹刻竹雕艺术品良好的抗跌性。
一位张姓藏家曾以1.5万元买入一个明末清初的竹刻搁臂,这件作品长28厘米、宽18厘米,画面是一株清淡的百合花,融入了浮雕、透雕、圆雕等工艺。今年,此件竹刻搁臂的价格已涨到4万元。该张姓藏家表示,从目前市场走势看,竹刻竹雕艺术品应该还会继续增值。
竹刻竹雕艺术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艺术和文化内涵上。所以,对于竹刻竹雕的收藏,应该把握住几个要点:刀工、年代、艺术水准、与标准器和文献记载的对应关系、 保存状况等。近几年的竹刻行情一路看涨,传世作品可遇而不可求,专家建议关注明清两代竹雕作品的同时,也可以适当关注活跃于竹刻竹雕行业的当代名家。与明 清竹刻竹雕相比,当代竹刻竹雕艺术突破了原有的题材和载体,更加多元灵活。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未来的天价文物是什么?
- 2025-2035中国古玩市场前景究竟如何?
- 从文化到财富: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惊人崛起
- 古玩市场:经营模式正在转换,别傻乎乎的跟不上
- 为什么“中国瓷器”已成为全世界收藏投资的硬通货
- 官员财产申报“新政”,让艺术品成“合理配置资产”的最佳途径!
- 古玩行情低迷?这样的藏品越卖越贵,还不愁卖!
- 艺术品交易市场的五大技术革命,重塑艺术品交易市场的经济格局,未来已来!
- 最后的资源争夺战: 古玩艺术品投资!
- 阿里进军艺术品金融银行业务:变革与机遇!
- 艺术品资产化:第三次财富大洗牌,你能抓得住吗?
- 艺术品投资的黄金时代:资本、抄底与政策的机遇盛宴!
- 2025:艺术品市场的黄金破晓与牛市征程…
- 民间收藏变现:这些新的实践模式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