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古琴成收藏新宠
古琴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琴棋书画”中的“琴”指的就是古琴。古琴收藏从原先的冷门到现今变成热门,其背后是人们对中国传统文人精神的追求。
古琴之所以成为热门藏品,主要是因为拍场上拍出了高价的“老琴”。据了解,10年前古琴在收藏界乏人问津,转机出现在2011年。当年的中国嘉德春拍上,当 代大收藏家王世襄的旧藏唐代“大圣遗音”琴拍出1.15亿元,此后,古琴就从冷门货一跃成为受到藏家追捧的佳品。不过,实际上在此之前已有古琴创造了世界 拍卖纪录,那就是宋徽宗御制、清乾隆御铭的“松石间意”琴,2010年此琴拍出1.36亿元的天价。
自古以来,古琴承载着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内涵。现代人收藏古琴,追求的是一种情怀。然而,“老琴”数量少,价格也高,古琴爱好者只能转而收藏当代新制的古琴。据了解,由于古代制琴技术少有文字记载,通常仅依靠口授相传,对于古琴的真正制作技术,如今难以完整地传承。但即便如此,一把品质较好的当代古琴,制 作时也至少需要100多道工序,且价格不低。
判断一把古琴的好坏,首先要看材料。杉木 和桐木是制琴的主要选材,如果用老杉木制作则更好。其次,灰胎的制作和后期的上漆工艺也非常重要。灰胎在琴的表漆之下能保护琴身,同时兼具传音效果。最 后,安装古琴的步骤非常讲究。一把好琴会按照传统工艺来熬制鱼胶,再勾兑大漆,将琴黏合在一起,这样制作出来的古琴不易变形。除了制作工艺外,还要从声 音、手感和形制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延伸阅读
浦城闽派古琴
古琴,又名七弦琴,是汉族最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相传系伏羲所创,初为五弦,至西周增至七弦。到了清代,古琴广为流行,以吴越为中心,逐渐分出许多流派,影 响较大的有四家,即浙派、江派、闽派、川派。浦城闽派古琴,原称福建“浦城派”,2005年,浦城闽派古琴被列入福建省首批非遗名录。闽派古琴创始人祝凤 喈,字桐君,生活在清嘉庆至同治年间,福建浦城人。他致力精研古琴三十余年,所著《与古斋琴谱》,被称为“后学之津梁”。其后,他的学生张鹤作《琴学入 门》,培养了一大批琴手,形成体现祝凤喈风格的闽派古琴艺术。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未来的天价文物是什么?
- 2025-2035中国古玩市场前景究竟如何?
- 从文化到财富: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惊人崛起
- 古玩市场:经营模式正在转换,别傻乎乎的跟不上
- 为什么“中国瓷器”已成为全世界收藏投资的硬通货
- 官员财产申报“新政”,让艺术品成“合理配置资产”的最佳途径!
- 古玩行情低迷?这样的藏品越卖越贵,还不愁卖!
- 艺术品交易市场的五大技术革命,重塑艺术品交易市场的经济格局,未来已来!
- 最后的资源争夺战: 古玩艺术品投资!
- 阿里进军艺术品金融银行业务:变革与机遇!
- 艺术品资产化:第三次财富大洗牌,你能抓得住吗?
- 艺术品投资的黄金时代:资本、抄底与政策的机遇盛宴!
- 2025:艺术品市场的黄金破晓与牛市征程…
- 民间收藏变现:这些新的实践模式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