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邮票上感受中秋文化
近日,随着中秋佳节的临近,感觉周围的中秋节日氛围也越来越浓。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节日——中秋节。为纪念这一传统节日,我国邮政部门及台湾地区、香港、澳门都曾发行过与之相关的邮品。接下来,我们就从那些发行过的中秋系列邮票上带大家提前感受中秋节的文化,并将暖暖的中秋祝福送给大家!
一:我国最早发行与中秋节有关的邮票,是台湾于1966年6月23日发行的《民俗》邮票一套3枚。邮票以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展现了三幅分别代表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的图画,而代表中秋节的正是“嫦娥奔月”图案。
二:1975年7月31日,香港发行了《香港节日》邮票一套3枚,其中“中秋节”一枚用七巧板拼成的一幅花灯明月图,描绘出亮丽圆月下的金鱼灯,展现人们手提灯彩,欢度中秋的热闹景象。
三:1982年10月1日,澳门发行了《中秋节》邮票一套4枚,是澳门首套中秋节主题套票。该套邮票同样是张挂灯彩欢度中秋节的画面,其中每枚邮票的图案以汉字宋体“秋”字为主图,分别配以嫦娥奔月灯、葫芦灯、八角灯和狮子灯,描绘出张挂灯彩、欢度中秋的吉祥热闹场面。
四:1984年9月6日,香港还发行了一套《中国花灯》邮票一套4枚,分别为:凤凰灯、麒麟灯、蝴蝶灯、鱼灯,与其他灯彩邮票普遍采用浅背景不同的是,这套邮票采用了黑背景,充分展现了花灯在夜晚的亮丽景象。
五:1994年6月8日香港发行的《中国的传统节日》邮票,其中第4枚为“中秋节”,主图为“嫦娥奔月”。图案采用传统的套色木刻版画的形式设计,显得古朴、稚拙,具有苏州桃花坞年画特色与韵味。这也是香港迄今唯一以年画形式设计的邮票。
六:2002年9月21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了《中秋节》特种邮票一套三枚。第一枚为“团圆”,图案为全家团圆品尝月饼的喜庆场面;第二枚为“赏月”,以清香的菊花、满堂的瓜果和仰望明月的人们为图案;第三枚“月为媒”,以月亮、小溪和一对互赠香囊的情侣为画面。同时还发行一枚《中秋节》邮票小版张,小版张采用三套9枚连印,面值10.80元。
七:2008年8月26日,杭州市邮政公司推出了反映中秋节题材的邮册,以中秋玩月,赏月,拜月,咏月、赏桂及奥运为题材。邮册内包括火炬传递小版票以及中秋4枚版个性化邮票,是我国地方发行中秋邮品的代表之作。
八:2016年8月28日中国邮政发行以中秋节主题1套1枚特种邮票《月圆中秋》,邮票面值为1.20元。邮票采用中国画工笔手法。邮票上半部分是与月亮有关的神话传说《嫦娥奔月》;下半部分采用民间中秋拜月的场景,祈求生产丰收、身体安康,多福多寿、家庭团圆。邮票中月亮周边精心打制了56个圆孔,象征56个民族共度元宵佳节。画面中若隐若现的亭台楼阁和祥云,营造了神话中月宫的神秘氛围。背景上的点点桂花,散发出淡淡花香,沁人心脾,更如同夜空中璀璨的群星。这套邮票由崔景哲、李云中设计,采用胶印、局部烫印工艺印制,由河南省邮电印刷厂印制。邮票采用中国画工笔手法。邮票上半部分是与月亮有关的神话传说《嫦娥奔月》;下半部分采用民间中秋拜月的场景,祈求生产丰收、身体安康,多福多寿、家庭团圆。邮票中月亮周边精心打制了56个圆孔,象征56个民族共度元宵佳节。画面中若隐若现的亭台楼阁和祥云,营造了神话中月宫的神秘氛围。背景上的点点桂花,散发出淡淡花香,沁人心脾,更如同夜空中璀璨的群星。这套邮票由崔景哲、李云中设计,采用胶印、局部烫印工艺印制,由河南省邮电印刷厂印制。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艺术品金融化势在必行,看不懂又错过一个风口!
- 古董认购新资产,打破艺术品发展围墙,催动产业升级
- 国家发改委:将重点发展文化文物相关产业
- 文化艺术品行业:政策护航,迎来黄金发展期
- 艺术品成新风口?企业蜂拥,政策撑腰,未来已来
- 2025-2035中国古玩市场前景究竟如何?
- 文物市场新政落地,民间收藏迎来价值释放新周期
- 光明日报:国家政府重磅扶持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几大措施让艺术品市场走向巅峰!
- 文物市场新政策:属于民间藏家的黄金时代来了
- 重磅新规!古董流通全面解禁,文物交易迎来新时代
- 从“无价”到“有价”!艺术品评估担保体系如何解锁千亿文化资产密码?
- 艺术品市场 | 中国艺术品30年的崛起传奇!
- 古玩艺术品市场在调整,避免被市场淘汰要解决两个问题
- 市场新风口:艺术品从世界格局到家庭财富,文化财富浪潮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