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收藏网 收藏资讯
我要投稿

改刻

改刻是造伪的伽种重要的方法。选择旧铜钱较厚的磨去其原有文字,改刻另一种稀见品的文字来伪造。一般是将普通钱改刻成珍贵钱。如“齐法化”三字刀,出土较多,山东潍县的伪造者拣取质地较厚、氧化严重的齐法化,保留其首尾二字,中间刻成“造邦长法”四字,这样就成了一把珍贵的六字刀了;也有六个字全是伪刻的。有的为了突出钱文,常将笔画四周刻得低凹一些,整个钱肉部分就有不平整的观感。这种伪刻的六字刀,由于钱本身是真的,所以钱的背面极好,不需再做锈色。但正面刻字的地方,必定要做一层假锈,以掩盖刀痕西安有改刻货泉为壮泉「上“二”下“二”」十、中泉三十或凉造新泉。其他各地也多有改刻,如五铢改刻成三铢;半两改刻成两两及半半;大唐通宝改刻成大齐通宝;太平通宝或大唐通宝改刻成大齐通宝;天汉元宝改刻成天成元宝;嘉祐元宝改刻成皇祐元宝;景德元宝改刻成景福元宝;八铢半两改刻为两啬;五铢改刻成太清丰乐;小货泉改刻为永光景和等,例子不胜枚举。凡这类改刻钱,都可从文字、形制上找出原钱的本来面目。

另一种伪刻是利用古钱的上流铜如半两、五铢钱的穿孔上下,或背面常有流铜存在,伪造者就根据其形状刻成星月或文字,改刻的星月、文字大多位置不正,文字偏倚,如“夕字半两”钱,其上刀痕虽被填补,若仔细寻找,仍有踪迹可寻。也有不利用流铜。直接在钱的面、背添刻阳文吉语之类的文字。历史上真有明文刻字的古钱并不多,半两、五铢钱中确有刻成阴文的数字或符号,但很罕见。因此,对于古钱上的阴文刻字必须加以比较分析,观察这些阴文刻字与面文的其它字是否融洽,字口之内是否有铜锈或包浆,有否刀痕,然后才能作出判断。

另一种改刻是将文字铲去,如将天国太平背圣宝小钱的“天国”二字铲掉,就成了出谱的横读“太平”背“圣宝”。将至正通宝背八思巴文、当十大中、洪武通宝普通版的背文铲去,使至正通宝、洪武通宝、大中钱皆成为光背来标新立异,以求善价。一来此类钱无光背,稍有钱谱常识的人都知道;二来原文字的刻处铜质暴露,即使做上伪锈或包浆,总不能天衣无缝,仔细观察,仍能发觉。

另一种别出心裁的伪品,是利用古铜镜刻成。古代有些小铜镜是采用古钱面文作镜背纹饰,如崇宁、大观通宝铜镜流传较多,也不希罕,故无人造伪。若遇到特殊品钱文的铜镜,就很有可能被伪造者利用,如开元铜镜,只须在中央穿一方孔,就成了平背的开元通宝大钱了。这种经过加工的伪品,因确系旧物,文字、锈色、包浆都好,一时很难看出破绽。但是,其穿孔是新打的,而且平背也不符合汉以后钱币特点,所以经过认真思考分析,最终还是能识破的。较难辨认的是一些清代“雕母”伪品。由于清代距今不远,而雕母大多无锈,伪造者可省去做假锈这一过程。传闻民国初年尚有少数原清代钱局的雕模工人,因出于生计,曾仿制过一大批雕母,但这种仿制品与真品毕竟有所不同。凡真品雕母,都用精铜雕成,色泽金黄,雕工认真,能做到刀痕尽化,和镜面一样光润,文字也生动自然。伪品在这方面往往有所不及。有些咸丰雕母,文字四周的钱肉凸起,不及道光之前的平整光洁,雍正以及明代雕母,雕刻工艺水平更高,也更罕见。

还有一种雕母伪品是选择精美的母钱加工而成。因母钱是翻砂而成,铜质较粗,与精铜雕成的真品不同,且铸成的穿孔也与手工雕凿的有天壤之别。由于铜质坚硬难刻,有的伪造者将普通古钱的面文全部铲去,然后在钱面上浇溶铅锡,摹刻成稀见品,再敷上伪锈。这种伪钱的面、背锈色不同;若在桌上轻掼一下,其声暗哑,与一般铜钱不同。如“天启通宝”伪钱就是如此。

有一种造伪是取面文平夷或模糊的刀布币,在上面堆积一些和胶的颜料、灰漆,待其干硬后刻成其他文字。也有在古钱面、背做成星月或文字的,如“星背大泉五十”之类。这些伪造的文字、星月,用指甲重剔也会脱落,但其他部分却是真的,稍一疏忽,即要上当。还有用旧铜片做成钱形,添刻稀见品的文字。但此种伪造的钱费工甚大,而且还非要有高度技术不可,所以见的不多。

在古钱上发现刀痕时,也要注意另一种情况:有些出土古钱堆满铜锈,持有者或求清晰,或属无知,他们在剔锈时也难免将钱文、钱肉剔伤,在辨伪过程中,要防止把这种剔伤的真钱误作伪钱。

    上一篇:挖补
    下一篇:翻铸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