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收藏网 收藏资讯
我要投稿

对子钱

在我国悠久漫长的货币文化长河里,涌现出大量展现东方文化显著特征和中华民族思想价值的钱币浪花。早在五代十国至两宋时期出现的“对子钱”,则是我国泉坛上彰显华夏文明的一棵奇葩。

  所谓“对子钱”,又称“对品钱”,简称“对钱”。是指某些同一种年号钱,其穿孔大小、边廓阔狭及钱体厚薄、铜色成份全都相同,而钱文各异的钱币。有的对钱,钱文一为真书体,一为篆书体,或一篆一隶,一篆一行,一篆一草,不胜枚举。倘若把两钱并到一处,则珠连壁合,浑然一体。

  对子钱,最早由五代十国时南唐李璟所铸“开元通宝”始创,开我国对子钱之先河。南唐开元钱,一篆一隶,艺术价值很高。至两宋时发展到繁荣阶段。其间出现了众多对子钱珍品。宋太宗亲书隶、行、草三体的御书钱,可配成若干组对钱。之后,有宋仁宗题写的“天圣元宝”、“明道元宝”、“景祐元宝”、“皇宋通宝”;宋真宗题写的“治平元宝”、“治平通宝”;宋神宗题写的“熙宁元宝”;宋哲宗题写的“元符通宝”;宋徽宗题写的“圣宋元宝”、“政和通宝”;南宋高宗题写的“建炎通宝”;南宋孝宗题写的“乾道元宝”等等。至南宋孝宗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起,钱文用宋体字,制作趋向统一,对子钱不再铸行。

  对子钱在制钱史上虽只存在了200余年,但对我国货币文化贡献很大,对研究钱币美学、文字书法有很大价值。
    上一篇:铢砂斑
    下一篇:嘉禾图案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