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写真:台北华夏文物展折射两岸人文内涵
中新社台北10月12日电 题:台北华夏文物展折射两岸人文内涵
中新社记者 韩胜宝 陈立宇
在世界现存的古文明中,华夏文化是被公认延续最久的文化体之一。在位于台北市南海路的历史博物馆,所藏华夏文物约5.6万余件,涵盖各个时期及类别。这里正在举办的华夏文物展,集中展示了彩陶、青铜器、陶塑、唐文物、钱币、瓷器、文字艺术、宗教文物、文玩等10项主题,让人认识华夏文化演进中的多元文化。其中展出的4件国宝级文物和8件价值仅次于国宝的重要文物,更折射出两岸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人文内涵。
华夏文物展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北魏曹天度九层石塔,为该馆的镇馆之宝,对研究中国早期佛教和造塔史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遗憾的是,该宝塔身首分离已有70余年,塔身在台湾,塔顶在山西,身顶异处,不能璧合。两地在为中华文明而骄傲的同时,又在共同诉说着中华民族的悲欢离合。
新石器时代的双钩纹双耳壶,是辛店文化的彩陶遗存。辛店文化是青海、甘肃洮河一У奈幕 遗址,距今?3000年。陶器以粗砂质?陶为主,器表彩绘占有相当的比例,器体特大,原本器表仿佛穿上一件紫?色陶衣,上半部有丰富的褐色彩绘纹饰,包括回纹、鸟纹和太阳纹等,弥足珍贵。另一件春秋的蟠龙方壶,由河南新郑郑冢出土一对,大陆和台湾各存一件。此器为青铜质,绿锈坚实,斑驳瑰丽,颈部左右各有一大形龙耳饰,底座为双龙伏底,虎形龙饰为其显著特征,彰显了“古纪显龙虎”、“龙盘虎踞”的独特文化现象。
唐三彩无疑是华夏文物展的一大亮点。唐三彩加蓝人面镇墓兽,造型独特,身施以黄、褐、绿三色釉,并加蓝彩,头部也有绘彩痕迹。唐三彩马作为中国艺术瑰宝,折射出唐文化的绚丽光彩,是认识中国唐文化历史价值的宝贵实物资料。唐三彩天王神像更象一个武士,全副武装,身穿铠甲,胸前与背后均饰一对圆护,这种圆护大都以铜铁等金属制成,光亮无比。在战场上因日光的反射会发出耀眼的光,故称明光铠。这种铠甲至迟在三国时期已经出现,折射出中国兵家文化的光芒。
八仙是中国民间流传最广的神话人物,而象牙则是稀有珍奇之物,常见于显贵权势之家,很少用于民间传说人物。这组明牙雕八仙,分别由8个整块的大象牙雕成,以高超卓绝的刻工,将雅俗合为一体,表现出可亲可近、栩栩如生的八仙形象。雕刻专家称,从一以贯之的细致雕工风格,以及人物生动的表情、优雅的造型、传神的刻划上看,很可能由一人独立完成的。
青白瓷观音像佛龛堪称元代精绝之作,该像倚坐于洞窟内的莲花座上,姿态优雅自然,一手持飘带,另一手轻抚膝上,头部宝冠高耸,一颗颗串珠形圆珠润,显现元代景德镇特有的联珠串饰风格,堪称元代罕见的精绝作品。青花双龙寿字坛,器腹中间是一对笼纹,双龙之间有一草书“寿”字,最下层是山石波涛,有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寓意。
此外,春秋中期的兽形器座,1923年河南新郑李家楼出土,额鼻间饰鳞纹,头顶嘴角有4条弯曲的支柱;春秋的金柄剑,呈“丁”字形剑柄,柄端加重器盘与剑格皆为金质,是短剑中罕见的;春秋中期的虎形尊,1923年河南新郑李家楼出土,器作兽形,张口圆目,虎背开口,盖有链与虎尾相连,造型稚拙可爱。
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值得砂豆餐 加以弘扬。(完)
- 展览丨第八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暨全国高等艺术院校中国画教学临摹展开幕
- 中国当代美术作品展览在意大利罗马开幕
- 【万象维新】迎春展拉开帷幕
- 金蛇献瑞·书香迎春 阿克陶县书画展活动火热开展
- 文化中国行丨故宫博物院携手浙江省博物馆 百余件文物演绎“一茶一世界”
- 弘仁元2025迎春藝術品拍賣會预展
- 墨香润兵心 书画映豪情——省军区政治工作局组织“名人名家进军营”书画展活动
- 潮起自贸港——海南画派优秀美术作品全国巡展(海口)开展
- “感恩新时代 奋进新征程”——达州市第二届残疾人书画艺术作品展开展
- 丹青不渝 明德惟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书画小品展开幕
- “清风润心 廉洁明志”上城区职工书画展今日开幕!
- 中华同根 水墨情深——海峡两岸书画名家作品展在天水举办
- 变化中的信心,第十一届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即将开幕
- 第二十届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禅意丹青”书画展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