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收藏网 收藏资讯
我要投稿

2011成都双年展今日开幕(图)

发布日期:2016-08-03    来源:中国收藏网    责任编辑:弘仁元    阅读:4087   版权与免责声明
展览海报 展览海报

  今天下午将在成都东区音乐公园举行隆重的开幕式,正式对大众免费开放

  2011成都双年展特别报道

  总策展人说双年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不断向发达的西方国家学习,进步也非常神速,但到了今天,我感觉中国当下的艺术应该将我们自己的悠久文化、文明整合,向传统中汲取营养,寻找新的未来方向和自身定位。”

  ―――2011成都双年展总策展人吕澎(微博)

  成都商报(微博)记者 乔雪阳 摄影记者 王勤

  今天下午,2011成都双年展就将在成都东区音乐公园迎来隆重的开幕式,正式对大众免费开放。

  经过近一周紧张的封闭布展后,昨天上午,成都商报记者和其他省市媒体、外地媒体一道,在艺术展、设计展和建筑展各自的策展人带领下,“走马观花”地提前参观了展览作品。记者们在展厅里目不暇接、赞叹连连,并一致认为:本届双年展不仅贴近艺术,更贴近生活与人性,必定会得到市民喜爱,成为今年“十一”黄金周成都市民的“热门旅游目的地”。

  艺术展

  看溪山清远

  ■“似曾相识”的亲切中,有着“耳目一新”的冲击,距离既远又近,深深吸引你。

  “山水满屋”,但不要只看到山水

  作为三大板块中主打的“溪山清远:当代艺术展”,策展人吕澎同时也是本次双年展的总策展人。作为一位著名的艺术史学家,本次艺术展“溪山清远”的主题也是吕澎近年来的一大学术思考成果。他首先提醒大家注意展厅进门处那幅购自台北故宫(微博)博物院的高仿画―――南宋画家夏圭的代表作之一《溪山清远》。这也是本次主题得名由来。

  听 蚕吐丝的“吱吱”声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不断向发达的西方国家学习,进步也非常神速,但到了今天,我感觉中国当下的艺术应该将我们自己的悠久文化、文明整合,向传统中汲取营养,寻找新的未来方向和自身定位。”吕澎向成都商报记者介绍,在这个主题下,艺术展还细分为三个板块:“溪清:流动的丰富,顺应的灵活柔性”、“山远:亘古的沉重,距离的限制与角度”、“路岐:人为的努力,交流与出入”。富有诗意的抽象阐释并不影响观者欣赏作品,因为艺术家们纷纷创作出了从中国人熟悉的传统山水画中生发出来的绘画、影像,给人的感觉是:“似曾相识”的亲切中,有着“耳目一新”的冲击,距离既远又近,深深吸引你。

  其中,梁绍基的《蚕潺潺》是记者们参观的第一件影像 装置作品,展厅里,六个投影仪上播放着蚕吐丝结茧的过程,一幅长长的蚕丝绢料如山水长卷般从高处“淌”下,直铺到地面上,绢料上斑斑驳驳粘着蚕沙等痕迹,非常原生态地展示了蚕丝成型的过程。吕澎提醒大家注意听音箱里传来的“叽叽吱吱”的声音,“这是蚕吐丝的声音,经过特别处理放大。你看,这就是中国艺术家的特有秉性之一:内省、细腻,对生命和自然的观察细致入微。”

  看 艺术家“古画翻新”

  借此,吕澎也特别告诉大家:“虽然这次的展览主题是山水,但绝非我们寻常理解的山水风景,而是一种观察自然、人生的意境与态度,蕴含着中国传统的人文哲思。就好比宋代文人笔下的山水,也从来不是简单的湖光山色,而是在背后寄托了诸多他们对社会生活、历史时代的感想与表达。理解了这一点,就等于掌握了理解这场展览的一把钥匙。”

  如果说要需要另一把钥匙,那么应该就是观看作品时应该注意的“方法”了。众所周知,首先注意画面表象,看看画家画的东西“是什么、像什么”,是大多数“艺术非专业人士”观展时的第一反应。而吕澎指着何森(微博)的一组《徐渭山水人物画册》让成都商报记者注意,两幅似是“君子松下”的古画意境,被画家在同一幅画面上,处理出了截然不同的色调和笔触效果,一半氤氲一半干涩。

  “何森借用明代著名画家徐渭的作品图像,在此基础上生发出了自己的创造。”吕澎解释说,“他用很手工很视觉化的方法,再造这些过去的艺术文本,力图制造出一种游离在图像创造和观念创造之间的东西,更多的是一种情感体验和视觉感受。”吕澎告诉成都商报记者,这才是艺术创作的精粹所在―――“方法的运用是对艺术家思想和技艺的最大考验―――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很多事情所有人都会做,区别人和人的,是他们做这些事情的方式,这样,大家就能理解方法的重要性了。”

  设计展

  品谋断有道

  ■“人民发电站”“公众之窗”……这些作品充满生活趣味和人文关怀,是三大主题展中有着最多贴近普通市民生活作品的展览。

  “人民发电站”,估计人人都要试

  对于大多数参观者来说,尤其是对于孩子们来说,设计展板块的作品很可能是最受欢迎的。因为这些作品充满了生活的趣味和人文关怀,是三大展览板块中,有着最多贴近普通市民生活作品的展览。其中,“蓝田计划”、“人民发电站”和“公众之窗”等作品尤为引人关注。

  “字由心证”

  输液袋上有3首成都诗人的诗歌

  如果要问这次国际设计展的“明星展品”是什么,“人民发电站”绝对算策展人欧宁口中曝光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在昨天的展览现场,成都商报记者终于看到了这几架此前只目睹过图纸的展品―――从表面上看,这就是一组街头健身器,但上面有着线圈和开关、灯泡等“附加物”,当你的双脚在平步健身器上运动,轮轴便开始旋转运作,电灯也随着运动而变亮―――看似简单的动作和司空见惯的生活场景,却传达了其作者、英国设计师Matt Hope倡导的理念:每个人都可以身体力行地创造低碳生活。

  一位志愿者现场为记者们示范,只见随着她脚步的来回迈动,运动所产生的能量转化成电力,促使四周的灯闪亮起来。欧宁笑道,“这件作品估计人人都要上去试试”。

  与之相比,一件名为《字由心证,与基斯洛夫斯基对话》的装置作品则艺术气息较浓:若干医用输液袋组成了三个蓝白红字体方阵,每个输液袋上印有一个汉字,由一根输液管牵引悬在空中。乍一看上去,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但如果把每个方阵的字连在一起,会发现是3首诗歌,而且全部来自成都的当代诗人,分别是欧阳江河、翟永明跟柏桦的作品,用红白蓝三色表现。

  “公众之窗”

  为他人也为自己,将它做得更好

  泰国艺术家Kasama Yamtree是个长相甜美的女孩,她的作品“公众之窗”也十分可爱。现场一个彩色的开放式巨大柜子,中间是走廊,两边有很多开放式小隔间,装着各种不同颜色的彩带、彩珠、布片、线绳等,并准备好了相应的工具,让观众可以随意从中选取材料,直接在现场完成简单的手工艺品,并陈列出来。

  每件工艺品的制作方式都写在地板上,每个制作方式的旁边都写着这样两句话:“为他人也为自己,将它做得更好。”“你的设计如同窗口,可以连接其周围的公共空间。”Kasama Yamtree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她希望通过这件作品告诉大家:你的一举一动、工作或生活中的每件成果,都不仅是自己的事情,而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运转和联系。“用心对待每件事,把它做得更好,对所有人都是积极的帮助。”

  建筑展

  赏 物我之境

  ■“这些设计虽然不能马上实现,但可以让百姓看到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与无限可能,是个很好的启发。”

  学习城市的历史,

  惊叹未来的可能

  作为2011成都双年展首次引入的展览类型,国际建筑展对很多成都观众显得有些陌生。和优美深邃的艺术展与活泼有趣的设计展相比,旨在探讨“田园城市”概念的建筑展总体上较为学术一些,但有着放眼未来的视野和居高临下的气势。与观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田园城市文献展”、以成都东村为蓝本的“成都建设成果展”、代表着目前国际建筑领域最尖端的“建筑师作品展”,以及代表着未来力量的“国际高校学生设计竞赛获奖作品展”,都以模型、装置和影像等方式,最大限度让观众们感受未来城市的可能与“田园城市”的魅力。

  一条时光走廊

  寻求解决城市问题的未来方向

  作为在成都举办的国际建筑展,“田园城市”成了很多建筑师、专家、学者讨论最多的问题。一进到建筑展展场,左手边便是一条长长的“文字 图片”的走廊,里面记载的便是“田园城市”从概念诞生,到如今发展情况,以及未来的预见。据悉,文献展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导孙施文负责整理和展览,具有极高的学习价值,如同一条时光走廊,穿越“田园城市”的前世今生、“田园城市” 的百年史让人一目了然。

  整个文献展主要用文字、图片和影像的方式,向市民们完整地展示了“田园城市”。展览共分为“田园+城市:曾经的愿望”、“田园城市:理论及其早期实践”、“演进与拓展”、“新的综合与升华”和“田园城市思想传承的百年史卷”五大部分。建筑展策展人支文军表示,进行“田园城市”进程的梳理,不仅让观众认识“田园城市”的真正内涵及其基本思想,既有助于他们清理一百多年来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发展的内在脉络,也有助于把握现代城市发展的历程,了解应对城市问题的手段和方法的演变。最重要的是,还有助于更加深入地认识当今的城市问题和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未来方向。

  “空中多层公寓”

  住高楼 可享多层建筑休闲空间

  在展厅二楼,你会看到18位来自海内外的著名建筑师,用世界各地的建筑案例展现“田园城市”的构想。比如意大利2015米兰世博会打造生态世博会的设计图;《蓝顶实践―――一个乡村艺术聚落的前世今生和未来》项目探索艺术聚落的发展与自然林盘的保护。相较于文献展文字图片居多的展示方式,这里呈现的建筑师作品,还用了很多模型表达方式,能让观众更直观的了解作品理念。

  人居问题和土地的矛盾一直是建筑师们力求解决的难题。为此,著名建筑师祝晓峰和山水秀建筑事务所的同事们,创想出“空中多层公寓”,希望它能成为“献给未来新城的住宅原型”。祝晓峰介绍,在设计这个住宅原型时,他们选取了成都老城区9个住宅小区进行调研,之后,他们设计出这个把多层小区和公共空间,移植到高层小区的“未来公寓”。人们可以住在这个几十层的高层建筑里,但却拥有五六层小区建筑的大面积绿化、休闲空间。

  这些看似天马行空的想像设计,要实现起来其实有很多困难,对此支文军表示:“这些设计虽然不能马上实现,但通过这样的创意展示,可以让普通百姓看到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与无限可能,是个很好的启发。”

  关注2011成都双年展特别邀请展

  “边界效应”

  展示艺术新锐力量

  昨日下午,空港10号举办的2011成都双年展特别邀请展之“边界效应”正式开幕。此次展览由韩晶策展,李广锌、李昕、李彬彬、刘佳、罗乐、舒静、陈铖、行行、郝朗、潘泓钢 胡友辰、肖时安、阎洲和周浩江等十几位新锐艺术家带来了他们的作品。

  在李广锌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披婚纱的男人和穿西装的女人,他们坏笑,他们流泪,作品想厘清的是性别认同在社会规范和自身意识中的边界;来自刘佳的雕塑作品《无题》,血红蜷缩的人被“挂”在白色的墙壁上,强烈的色彩对比以及充满力量的形式令人不由得心生畏惧。成都商报记者 徐云霄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本文来源:中华收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