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收藏应重视历史艺术价值

南都讯 记者陈晓勤 实习生刘奎 7月1日至12月12日,“红色历程・风云画卷―――广州艺术博物院藏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展”在艺博院举行。据了解,适逢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一股“红色旋风”正席卷国内美术界、收藏界,像“北京画院藏新中国时期集体创作精品展”等红色题材展览接踵在全国举办;在收藏拍卖方面,以领袖油画为例,2009年广州嘉德春拍,靳尚谊的《毛主席全身像》拍出2016万元。就此,南都记者采访了广州艺术博物院院长陈伟安,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批评家胡斌两位专家,解读“红色题材”的历史及其艺术价值。
红色题材有深深的时代印记
据陈伟安介绍,艺博院目前展出的“红色历程・风云画卷”,是从院藏中精选出来的五十件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包括油画、国画、版画、雕塑、剪纸等不同门类。他表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前期是新中国美术的初创与发展阶段,油画与雕塑承担起表现革命历史的重任,产生了一批讴歌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工农兵形象的著名作品。到“文革”时,进一步发展,作品在表现手法上是千篇一律的“样板”式的“三突出”与“红、光、亮”,有着深深的时代印记。
“虽然有许多作品属于指令性创作,但一些美术家仍表现出自身的虔诚、激情与艺术才华,他们的作品成为那个时期的美术遗迹。如展出的《1926年毛泽东在农讲所》、《毛泽东在延安作整风报告》(复制)、《东方红组画・东方的曙光》等作品。”
陈伟安称,无论是博物馆还是收藏家,收藏“红色题材”作品是必然的,这是历史题材的一部分,“从历史上看,与政治题材相关的作品,同样会有影响力,比如中西方的宫廷画家的作品,再如《拿破仑雕像》。”
要关注其艺术价值及政治含义
什么是“红色题材”作品?胡斌告诉南都记者,“红色题材”一般是指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期间相关的美术作品,内容包括书画、雕塑、图像照片、领袖像章、报刊书籍、纪念邮票等。
对于市场上的红色收藏热,陈伟安坦陈,“目前民间收藏中,‘文革’时的艺术创作,时代烙印特别强,收藏的人多,其中宣传画更吸引藏家。”胡斌则认为要选择兼具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作品。“现在有两类作品的价格高,一是当年的代表作,比如《毛主席去安源》等,二是名家在当时创作的作品,包括靳尚谊、林墉、汤小铭、杨之光等人。”他强调,“红色题材”在收藏的同时,还应该了解作品背后的艺术价值及政治含义。“我们可以透过‘高大全’、‘红光亮’几乎千篇一律的视觉模式,了解当时艺术为政治服务的历史。”
针对收藏界流行的“积极上进、充满阳光气息的人物形象和建设场景,更具收藏价值”一说,胡斌认为,当时不具备典型的“红色”特征,与主流表达方式有差别的作品,包括赵兽、杨秋人等人的作品,“同样具备美术史价值,也应该引人注意”。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展览丨第八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暨全国高等艺术院校中国画教学临摹展开幕
- 中国当代美术作品展览在意大利罗马开幕
- 【万象维新】迎春展拉开帷幕
- 金蛇献瑞·书香迎春 阿克陶县书画展活动火热开展
- 文化中国行丨故宫博物院携手浙江省博物馆 百余件文物演绎“一茶一世界”
- 弘仁元2025迎春藝術品拍賣會预展
- 墨香润兵心 书画映豪情——省军区政治工作局组织“名人名家进军营”书画展活动
- 潮起自贸港——海南画派优秀美术作品全国巡展(海口)开展
- “感恩新时代 奋进新征程”——达州市第二届残疾人书画艺术作品展开展
- 丹青不渝 明德惟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书画小品展开幕
- “清风润心 廉洁明志”上城区职工书画展今日开幕!
- 中华同根 水墨情深——海峡两岸书画名家作品展在天水举办
- 变化中的信心,第十一届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即将开幕
- 第二十届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禅意丹青”书画展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