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手炉浅谈
我们时常能在电视剧里看到一位宫中的贵妇在寒冷的冬夜里捧着手炉取暖,在古代,它是宫廷和民间普遍使用的一种取暖工具,而在现代,手炉已经成了收藏家手中的至宝,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手炉的一些基本情况吧。
“雍正年制”手炉拍得百多万元
手炉精巧玲珑、形状多样,又称为“暖手炉”“火笼”。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手炉已退出生活的舞台,逐渐被人淡忘。
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工艺精美的手炉倍受收藏者青睐。许多藏家喜欢上了收藏手炉,将藏得的手炉摆于博古架上,透过炉身炉盖的雕饰来欣赏一幅幅古代民俗文化图。藏炉高手张正望,甚至写下了《中国民间手炉鉴赏》一书;孙文雄、张淑茹办起了“中国手炉文化博物馆”。
收藏手炉最多的人在台湾,20世纪80年代,很多台湾人到上海、无锡一带收购小手炉,当时不论好坏通通300元人民币一把;20世纪90年代,内地收藏群体关注开始手炉收藏,当时的价格也涨到几千上万元一把了。一只“大清雍正年制”楷书款铜錾龙纹手炉曾经拍得135.52万元;在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上,一只清中期掐丝珐琅团鹤纹手炉,以47万元成交。
清代手炉制作工艺登峰造极
湖南收藏协会的相关专家告诉笔者,手炉的发展可以分为汉唐宋元、明、清、民国四个阶段。
早期的手炉多为陶炉:唐代,人们开始用铜制成手炉,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当时的手炉器型以“簠簋之属为之”,即方圆二式,里面放火炭或尚有余热的灶灰,小型的可放在袖子里“熏衣炙火”;明朝中后期,制炉工艺明显提高,材质精良,炉体厚重,工艺复杂,线条清晰,刀法流畅;清代,手炉制作工艺登峰造极,精品多选用红铜,经多层做工,千刀万刻,细腻多变,力求在手炉上展现各种精美图案;民国时期,手炉已进入到了平常人家,手炉制作工艺逐渐由繁至简,而且黄铜白铜制品居多,大多注重炉体造型及炉耳等处的特色做工。
虽然手炉存世量极多,品种也十分丰富,但它不可再生,而热爱收藏手炉的人越来越多,造成了手炉价格不断攀升,有的翻了10倍。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未来几年:哪些瓷器或会被市场看好?
- 古董市场货源危机已来临,手上的藏品可要藏好了!
- 这些收藏经验,都是无价之宝!
- 好好收藏吧!古物有灵性:迟早会给你带来吉祥好运
- 文物市场新政落地,民间收藏迎来价值释放新周期
- 2025 收藏大变局:经济越低迷,越要重仓这 3 类藏品!
- 进入年中,艺术收藏迎来一波新高潮!
- 古玩行情低迷?这样的藏品越卖越贵,还不愁卖!
- 民间收藏的一线生机究竟在何方?
- 当代艺术品收藏:为什么说未来价值值得期待?
- 开放民间收藏: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
- 收藏界“黑马”现身:1分纸币逆袭成“金疙瘩”,3.45万成交引热议
- 国家要让文物活起来:藏家也该盘活自己的藏品
- 文物唯有流通起来变现:才能让更多的人加入收藏保护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