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赝品专业村”仿古水平出神入化,一只“做旧”碗可卖30万
近年来,文物收藏市场火爆异常,很多人不仅出于爱好,也把它当成了一种投资保值的手段。但全民收藏热也带来了一个令人困扰的问题,那就是你买的究竟是真文物,还是假文物?在暴利的驱使下,文物古玩市场上赝品无处不在,以假乱真,常常让人防不胜防。
做旧技术价值30万?
前面我们到河南禹州神垕镇和洛阳孟津南石山村,走访了几家专门仿制文物的作坊,真是大开眼界,看看一件件崭新的现代制品怎么变成了以假乱真的仿古文物。不过在真正的仿古高手看来,那些作坊的手法也还只是小儿科。说起来,你可能都不相信,现在连失传千年的北宋汝窑瓷都有人能仿造出来。要知道,汝窑即使在北宋时期也仅仅存在了大约20年时间,汝瓷可以说是古瓷极品,在古玩市场上,即便一块手指甲大小的汝窑碎片,也能卖到1000多元。而我们记者在河南就遇到了一位仿制汝瓷的大师,他的仿古工艺已经达到什么样的境界了?
汝窑是北宋五大名窑之一,并被称为“五窑之首”。特别是汝官窑,其烧造工艺在中国陶瓷史上登峰造极。汝瓷在中国瓷器中的至高地位,使历代帝王都将其视为珍宝。然而汝窑工艺之后失传,传世的汝瓷至今也不过65件。记者在宋汝官窑的窑址所在地河南省宝丰县,见到了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宝丰县汝瓷研究所所长马聚魁。他告诉记者,经过数十年研究,古代汝窑工艺他已经掌握。
河南省宝丰县汝瓷研究所所长马聚魁:“从开始研究它的配方,土,原料,研究它的工艺,它的窑炉它的烧成,整整10几套工艺,根据汝瓷的特征进行仿制,一个特征对着一个特征进行仿制。假如有10项特征,你就仿制9项就不等于成功。”
记者看到,古代汝官窑所谓的“香灰胎,玛瑙釉以及芝麻钉”等等鉴别真伪特征,这里的仿制品无不一一符合。马聚魁的作品甚至上了中学美术教科书,作为了汝窑的范例。故宫博物院的专家也对他的仿制作品做出了鉴定,完全符合古代特征。这样的工艺品如果做旧,那岂不是更加难以分辨?
记者:“有很多人拿你的工艺品出来做旧。”
河南省宝丰县汝瓷研究所所长马聚魁:“有这种情况,有做旧。”
记者:“他们做旧很像吗?”
马聚魁:“真正的行家能看出了,真正似懂非懂的,鉴定不出来,如果不是老官窑的专家,肯定分辨不出来。”
记者:“会不会花很多冤枉钱?”
马聚魁:“会的,掏学费嘛。”
他给记者拿出一件他非常满意的瓷碗,他告诉记者,这个碗只要做旧后流入到文物市场,立刻就会身价倍增。
河南省宝丰县汝瓷研究所所长马聚魁:“这个要卖七八千。”
记者:“你自己烧出来要卖七八千?”
马聚魁:“如果古玩市场要做旧就没底了,有要几十万的,三十多万,因为只有说的高一点,才能认为是真的。”
看了这些大师的仿制作品,我想肯定很多人已经分不清真假了。其实,他们复制文物本身并不违法,毕竟制造出来的只是一种工艺品,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但是,一旦这些逼真的仿制品卖出去,就很难保证不会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拿去当真文物来叫价了。
文物高仿产业的兴起,可以说是对传统手工艺品的重振。可文物造假却是以欺骗为目的,以假当真,从中牟取暴利,是严重的违法行为。这两种行为如何区别?文物收藏爱好者怎么样才能得到一双慧眼?
缺乏严格的行业标准,缺乏有效的市场监管和调控,从生产到流通,一大批复仿的赝品就这样源源不断地流进市场。一旦某项工艺品产业沦落如此,那么其信誉度和价格就会迅速降低,不但仿古产品,连正常的工艺品生产也会受到影响,久而久之,最终成为“地摊货”。上个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曾作为国礼赠送给50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的唐三彩,其生产厂家在洛阳一哄而上,在最泛滥的时候,达到3000多家,其中绝大部分是个体作坊。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别让文化财富“睡大觉”!艺术品资产化才是真·财富密码
- 艺术品变现惊现3大新套路,有人秒赚百万有人血本无归
- 2025艺术品市场:全民刚需时代真的来了?
- 政策红利爆发:艺术品投资迎来黄金十年
- 2030年前,国家要动真格了!九大狠招盘活艺术品市场,藏家、投资者必看!
- 国家为艺术品投资“开绿灯”,财富机遇你跟不跟?
- 文化艺术品市场要变天!国家信用给民间收藏撑腰了!
- 手里有藏品想变现?超详细攻略来了:鉴定、定价、找买家,手把手教你
- 古玩艺术品投资收益率极大,市场投资资金几乎全盘进入!
- 市场 | 财富新机遇 —— 艺术品资产化的崛起
- 别让你的藏品贱卖!学会这招,让买家抢着出高价!
- 艺术品市场的未来:投资者眼中的金矿,普通人手中的瑰宝
- 2025,私洽为王:内地机构纷纷布局,艺术品交易规则已被彻底改写
- 揭秘年化15%的艺术品投资路,看懂这3点你也能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