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收藏的三种策略:“掐尖”“捡漏”“随心”-物因人贵,人因物雅 :收藏源于兴趣
艺术品收藏的三种策略:“掐尖”“捡漏”“随心”
“掐尖”
所谓的“掐尖”,就是专门去买一个品类里面全场最贵的那一等级的艺术品。
《局事帖》据说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的唯一传世墨迹,而且之前在2009年就创下过1.08亿的拍卖纪录,这次王中军既然是瞄准了这件作品,就肯定知道价格会超过1.3亿的起拍价,这明显是一次“掐尖”行动。
只买最贵的刘益谦
国内另外一位著名的藏家——刘益谦——更是把“只买最贵的”当成了自己的座右铭。早在1994年就以人民币286万元买下陈逸飞的油画《山地风》,创中国当时油画拍卖最高价。
2009年,刘益谦先后以人民币6171万元拍下宋徽宗《写生珍禽图》,以人民币9520万元拍下齐白石《可惜无声·花鸟工虫册》及其他多件拍品,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上投入人民币8亿多元。
2010年,他更是投入人民币近20亿元,所购藏品中包括以人民币3.08亿元拍下的王羲之的《平安帖》。
刘广河 作品
“掐尖” 策略明智吗?
那么,这种策略明智吗?为什么一些大藏家都要采取这种“只买最贵”的购买策略呢?是因为他们太有钱了吗!?
对!有钱当然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有钱人很多,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和智慧采取这种“掐尖”的购买策略。
毕竟同样花掉1个亿,这种“掐尖”策略往往只能购买一两件作品,有点赌博的意思。而如果把1个亿用于购买价格在几百万的作品,就可以购买几十件,这样似乎才是把风险分散掉的“明智做法”。
然而事实证明,或许恰恰是这种“掐尖”的做法在艺术市场才是最简单有效的。以《局事帖》的上一位藏家为例,7年时间这件作品增值了7000多万(扣除手续费),可以算是一笔效果很好的艺术品投资了吧。
更何况,创造拍卖纪录的藏家一定会被很多媒体追踪报道,吸引大众的眼球,创造个人知名度,可以说是名利双收的好事。
掐的是买家心理
顶端的艺术品数量非常稀少(大约千分之一),而且由于人们认知艺术家的“马太效应”,那些处于最高价格区间的艺术品和艺术家会得到巨大的关注度。每一次拍卖、各种图册、新闻当中,我们都可以不断地看到它们的名字。这些都继续扩大着他们的知名度。
对于藏家来说,只要资金足够就总是会想要获得一件顶级的、一流艺术家的作品。于是,“掐尖”就成了天价艺术品藏家们的一个默认的收藏策略,而且当藏家将来想要出手这件作品的时,也总是会有新藏家来接手。
刘广河 作品
“捡漏”
“捡漏”大家应该比较熟悉,就是购买价值被暂时低估的艺术品的购买策略。
“捡漏”的例子在民间传说中有很多。然而,国内电视台节目里所介绍的那种“捡漏”虽然听上去很有意思,但是可信度实在太低,碰上花几千块小钱买到价值连城的艺术品这种事的概率应该比买彩票中大奖低多了。
捡漏其实是个技术活儿
实际上,正儿八经的捡漏可是一个完完全全的技术活儿。它有点像一种传统手艺,需要非常认真仔细地进行科班训练,没经过5、6年的系统学习,是完全做不到的。
下文我们主要介绍一下来自西方的一种理性的“捡漏”策略,以供各位参考。《彭博商业周刊》的一位专栏作家James Tarmy在文章《The Smarter Way to Invest in Art》中介绍过三种理性“捡漏”的策略:
一、买“过时”的一流作品
艺术品市场某种程度上来说很像时尚用品市场,存在着当下的流行趋势。有些艺术家和艺术门类在某几年非常流行,但是过几年之后就“过时”了,关注的人少了价格慢慢就降了下来。
刘广河 作品
但是,这些过时的作品中,往往暗藏着未来还有可能随着板块而东山再起的艺术品。其中尤以那些曾经流行的一流艺术品最有可能具有长期收藏价值。
二、买重要的“非主流”作品
艺术世界里总有一些领域是主流,而其他一些领域则处在“非主流”的位置上。比如印象派艺术当年就是典型的“非主流”,他们同时代的主流艺术是法国的学院派。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当年的“非主流”艺术如今成为了天价艺术的代名词。
刘广河 作品
需要说明的是,买这种“非主流”作品是需要做很多功课的,收藏者如果非常喜欢某个“非主流”的艺术板块,能够辨别其中各个艺术家的实力高低、影响力大小,这样才更有可能把握其中的重要作品分布情况。
三、买重要艺术家的“支线剧情”作品
有些艺术家名家的代表作已经达到了千万甚至过亿的价格,或者已经被收藏进了博物馆。但是他/她的一些知名度不高的作品可能还只卖一两百万,甚至几十万都有可能。
刘广河 作品
这是因为收藏家主要是根据之前学术界所写的艺术家的权威传记来评估一件艺术品是否为代表作品,这样一来传记中没有提及或者没有着重介绍的作品往往就被藏家们忽视了。
艺术家传记很像是一部电影的主线剧情,人们会对主线剧情给予过高的重视,而往往忽略了支线剧情的潜在价值。如果能够艺术家的“支线剧情”作品价位还不高时购入,一旦某天支线剧情的价值重新得到人们的重视,其价值就会突显出来。
“随心”
“随心”就是听从你内心的声音,排除他人看法只凭个人喜好来购买的一种策略。
如果说前面的“掐尖”、“捡漏”是带有比较多理性思考的因素来进行投资的策略的话,那么“随心”就是一种完全跟着感觉走的“没有策略”的策略。
我们常常听到画廊主和一级市场的经纪人这样来劝说藏家选择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如果拿不定主意,那么喜欢哪件就买哪件”。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诚恳的建议。由于画廊通常代理的是还没有功成名就的艺术家们的作品,因此往往难以用“掐尖”的说辞来证明艺术品的长期价值变化趋势,就更不用说什么“捡漏”了。
刘广河 作品
客观地说,购买年轻艺术家的作品真的最好按照“随心所欲”这个策略,而不是去买什么时髦的艺术板块和趋势。毕竟最终能够成长为顶级艺术家的人也就是在千分之一,能够长期不懈地从事艺术创作的艺术家也就是百分之几。追风都是过眼云烟,只有喜欢才是真的。
凭借直觉来“随心”选择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反而更可能接近整个市场的喜好和脉搏,而且即便作品本身没有升值,毕竟还是买下了自己喜欢的作品,没什么可后悔的。
三种策略的适用情况
最后,我们来统一谈谈这三种策略。“掐尖”可能是被艺术品投资界的老手们普遍认同的一种投资策略,它体现着一种“好东西能卖出好价钱”的艺术市场的基本价值观。
刘广河 作品
当然,高手的“掐尖”和新手不分青红皂白的“什么贵买什么”还是有很大分别的。既然是叫“掐尖”,就说明这件作品是某个具体艺术品类、板块里面的“尖儿货”,意味着最好的。所以,执行“掐尖”也要很深厚的市场经验、对某个具体艺术品类有深入全面的研究。
此外,“掐尖”是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的,就算这种策略再保险也是可能会出现买错、买贵的可能性的,一定要量力而行。
刘广河 作品
对于有丰富艺术品知识的人来说,“掐尖”之外的“捡漏”也是可以采取的策略。其实所谓的“捡漏”和“随心”都是“掐尖”的变种。
“捡漏”的实质是在价值被低估的作品中找出品质最好的那种,而“随心”策略的实质则是在巨大的备选作品数量中,凭借直觉选择出当下“最喜欢的”。
整体来说,有钱又有经验的资深藏家比较适合“掐尖”策略;预算有限的专业操盘手比较适合“捡漏”策略,而初入市场的藏家更适合随心所欲。
物因人贵,人因物雅 :收藏源于兴趣
现实生活的压力,让大多数人必须面对职场浮沉,人事交际。工作之外,找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既缓解工作的压力,又磨练心智,开阔视野,洗尽铅华,修身养性。由此立意,备受推崇的艺术观可以概括成“六宜”。
刘广河作品《双寿》
收藏,究其本源,是古往今来人们的一种心灵活动,有人快乐似仙,有人被执念所困,有人成名致富,有人倾家荡产。“物因人贵,人因物雅”,如果没有正确的收藏观念与学术涵养,充其量也只是一个货物集散场罢了。 在艺术品的进出、得失之间,难免不舍与惆怅,也不是简单的痴迷两个字可以说得清楚的。有收藏喜好的人通常是性情中人,就像小孩子玩一件玩具时那种无杂念的陶醉和珍惜之情。唯有赤子情怀,才能使人在喧嚣浮躁的现今繁忙之中,享受到真正的收藏乐趣。 刘广河作品《大吉图》 鉴别艺术品的价值几何,须见多识广,博才多学。初入门者,如果附庸风雅,追名逐利,就容易迷失方向;经验丰富的人,会对某些类别的艺术品颇有心得,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风格。收藏不是孤芳自赏,将艺术品束之高阁,而应该多与行家交流互通。观察收藏,也可看出藏家的品好,研谈切磋,立见高下。 “精艺收藏”,是指收藏当代大师的精品和佳作,或者有代表性的艺术大手笔,也可称之为绝品。达到这一境界,须积淀深厚,修炼到相当的功力,且不易被模仿和偷师。 刘广河作品《晨曲》 收藏,往往带有情感的成分,从一件佳品的诞生,到时代更替、文化交融、宗教传承、历史演进,都是由个人的历史故事和私家记忆汇集而成。志同道合的知音,为一念所动,以“玩家”之心态,悟“行家”之门道。 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有识之士,因为对陶瓷的热衷,因为对艺术的向往,而走到一起,品茗,叙旧,赏物,怡情,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缘份。 刘广河作品《暖阳》 收藏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知识性的东西,当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要进行深入的钻研,虚心求教,实地走访。这种持之以恒、心无旁骛的求知过程,是收藏爱好者修成正果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也是收藏乐趣最具魅力的一个阶段。 “收藏是深度的欣赏,投资是深度的收藏”。唯有多看、多买、多研究,才能提升审美能力与对市场的了解。提升审美能力,即培养三种能力:感知力、想象力、解析力。这三项能力需要循序渐进的培养,不要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 收藏还是投资,这不是一个问题。鉴赏能力提高了,自然会买到有价值的艺术品。收藏不是投机,要买自己喜欢且看得懂的作品,不会因为市场涨跌而买卖。 罗马和埃及的富人们,经常会通过展示他们房屋的大小,以及房屋当中的一些陈列来炫耀财富,所以说对于艺术品的需求一直是存在的。那么这种需求来自哪里呢?是财富和品位。如果它的价值在上升,那么对于成熟艺术品的这种需求是稳定的。从这个经济的角度来讲,我们就会得到这个艺术品的价格。 西方的收藏机构主要以基金会的模式运作,公益性强,并和艺术家本人建立了紧密的联系,所以,西方的机构收藏有扶持艺术创作的性质。其实,我们也不用过分仰望西方的机构收藏,认为那些企业家都受过很好的美学教育,才使他们的机构收藏最终成长为具有公益性质的博物馆。 西方的机构收藏之所以能够成长为参天大树,在于他们有健康开放的心态,对新的事物有习惯性的支持,这是中国很多新贵需要学习的地方。 从艺术到生活,从财富到心灵,从小我到大我到无我,这种博爱心境的完成正是收藏妙不可言之处,对于社会的良性发展和文化的传播传承,功德无量。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2028:书画艺术品交易市场——文化经济腾飞的引擎!
- 2025弘仁元迎春艺术品拍卖会于元月18日(上午9:30开槌)
- 圈外资本涌入:艺术品市场的“黄金时代”真的来了?
- 2025年,艺术品资产与艺术品金融的无缝对接及造富展望
- 艺术品收藏市场大爆发,艺术品的价值来源于艺术家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理解,是要体现出时代的人文精神,这样才有价值!
- 当前艺术品市场变现,大为火爆,很快就会席卷全国!
- 2025:艺术品收藏风口,政策引领下的黄金时代
- 2025-2028年,国家预计投入5000亿盘活整个艺术品市场!
- 2025年全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破局之路…
- 互联网与区块链:艺术品交易变现的新时代引擎!让艺术品变现不在困难!
- 文物艺术品市场管理改革:上海成为第一个试点城市,藏友的变现机会来了!
- 艺术品市场金融化、股份化:大众化产业的必由之路
- 2025 年艺术品市场大爆发,为艺术品市场带来深刻变革与巨大机遇!
- 文旅融合发展 打造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