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收藏网 收藏资讯
我要投稿

程十发山水画赏析

发布日期:2022-08-09    来源:中国收藏网    责任编辑:匿名    阅读:1058   版权与免责声明

程十发,原名程潼。程十发名字的由来是:程是古代度量名。寸之千分之一曰发,十发为一程,十程为一分,十分为一寸。



程十发的画作早年受到陈老莲的影响,笔墨纵横挥洒、既浑厚古朴,又气韵生动,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秋山图 近现代 程十发



题识:秋山图,己巳春,程十发于修竹远山楼。



苍松图 近现代 程十发



此图是典型的程序构图,“平中见奇,静中寓动 。”对苍松的刻画尤为到位,线条抑扬顿挫,设色浓丽 ,将苍松葱郁耸立、虬枝劲挺转折变现得淋漓尽致。松树的气势迫人,遒劲伟岸跃然纸上。远近分明,虚实并用,给人以无限遐想。远处飞翔的几只白鹤打破了松林的幽静,使整个画面意趣盎然,洋溢着自然生命的鲜活力量。



松下停琴图 近现代 程十发



题识:丁酉腊月写松下停琴图,十发仿元人。



密林烟水图 近现代 程十发



程十发的造型始终紧紧抓住意趣二字。他的意是天马行空、浪漫无羁,他的趣是朴拙生动、自然天成。无论是人物禽鸟、还是花草山水,细节的着意勾描与结构的似是而非构成了其风格的独特。在画面里个体的形绝对服从于整幅画的构成关系,统帅全局的只是画理,物理已退居被支配、受使唤的位置。



葛稚川移居图 近现代 程十发



题识:叔明为日章所作,有唐人风致,拟之青卞诸作更胜一筹。戊子三月十九日。十发居士临于印造斋。



江村暮霭图 近现代 程十发



而笔墨更是使其作品如虎添翼,完成了质的升华。笔墨与造型实际上是如影随形的关系,一笔落纸,既是造型又是笔墨,两者本是无法分离的,正是程十发独特的造型形成了其独有的笔墨范式。程十发笔墨的核心是抽象美,在他的笔下,线条忽而细若游丝,忽而粗比颜公,忽而如兔起鹘落之迅疾,忽而又像老夫推磨之沉稳,笔的轻重缓疾、墨色的枯湿浓淡都被调度得服服帖帖、自然天成,既千变万化,又统一协和。



秋山萧寺图 近现代 程十发



林泉高致图 近现代 程十发



题识:林泉高致,乙亥盛暑云间程十发写于三釜书屋。



层峦叠嶂图 近现代 程十发



题识:残存豪气诗未尽,信手涂鸦画亦难。写出奇峰天地外,谁师董巨与荆关。丙寅七月朔点染旧作成此,程十发并题于三釜书屋。



天目云深图 近现代 程十发



夕阳在山图 近现代 程十发



题识:吾乡小昆山有东坡题石“夕阳在山”四字,今余再幻出此境,不知是诗境画境乎!庚午孟春,程十发写于三釜书屋。



秋山新雨图 近现代 程十发



题识:秋山新雨。辛未早春,程十发写于修竹远山楼。



峰泖秋深图 近现代 程十发



本图描绘了峰泖之景,在横卷中错落排列九座山峰,山的状貌和走向十分符合九峰的特点。山体皆以赭石和石绿淡淡晕染,极少皴笔,山之外形略加勾勒,以墨色的轻重对比拉开远近山峦的空间层次,山之间的大片留白凸显出云雾弥漫的效果。近景山坡上生长着一排高低参差的树木,或直立,或蜿蜒扭曲,或向水而生,姿态妖娆生动。不远处瀑布奔流不息,水流潺潺,半山腰还居住着人家。整幅山水点划有致,笔法流畅生动,墨彩自然晕化,整体生发出浓厚的诗意,



雪夜访戴图 近现代 程十发



题识:黄大痴有《访戴图》传世,今亦写一幅,用其章法,笔法不类也。壬戌夏,十发漫笔。



仿宋人山水 近现代 程十发



题识:道君皇帝溪山秋色师李咸熙,高旷有致。今略事增减,钩斫并参郭河阳法。十发居士临于印造斋。纵横车辙又临安,战马空嘶驿马寒。山露彷徨弃柿叶,心增萧瑟系芦杆。衰灯蜡泣为商曲,薄纸魂归惊客欢。水树满涧伤醉目,秋亭别梦未曾干。戊子十一月杭归道中赋此。情况一似南渡当年。爰补宣和画意之不足。搁笔为之黯然。程潼又题。



唐人诗i意图 近现代 程十发



题识:戊子四月既望,仿黄鹤山人,写唐人诗意。十发居士程潼于印造斋。



秋山图 近现代 程十发



题识:秋山图。己巳暮秋,云间程十发写于修竹远山楼。



云泉晚钟图 近现代 程十发



烟雨树杪图 近现代 程十发



秋山古木图 近现代 程十发



水乡图 近现代 程十发



题识:水乡。一九五四年十二月写松江车墩所见。程十发。一九五五年二月五日,奉友琴先生郢正,十发。



泖湖即景图 近现代 程十发



题识:上海近郊松江之泖湖,自元明以来文人墨客隐居于此。张伯雨有诗云:水羞凉味蒲芽白,野饭昼香松菌红。借问行藏多岁月,不离三泖九山中。泖中屋宇已毁,泖塔尚存,图成大略并记于修竹远山楼中。戊辰六月初三酷暑,程十发。



春矶烟霭图 近现代 程十发



山水图 近现代 程十发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本文来源:中华收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