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收藏网 收藏资讯
我要投稿

北宋果真还没烧制钧窑陶瓷吗?

发布日期:2021-11-02    来源:中国收藏网    责任编辑:匿名    阅读:1450   版权与免责声明

北宋真还没烧制钧窑陶瓷吗?

唐健伟202108

 钧窑印象“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一些资料介绍

 “钧瓷始于唐,盛于宋。所产钧瓷观之如景,叩之如馥磬,瑰丽夺目,浓艳晶莹,加之烧制难度。”

 “钧瓷成为连城之宝,人们将它和玉器、金银并列”。

 “钧与玉比,钧比玉美”、“黄金有价,钧无价”。

 “品种有朱砂红、梅子青、鸡血红、胭脂红、丁香紫、玫瑰紫、茄皮紫、葡萄紫、葱翠青、天青、月白等,且红里有紫,紫中有蓝,蓝中泛青,青中透红,红里闪蓝,相映生辉”。

 “更使人叫绝者,钧瓷经过‘窑变’,釉面上自然呈现一幅幅神奇画卷,有的高峡飞瀑,翠竹生烟,仙台琼阁;有的如晨星满天,烟火怒放,龙凤飞翔等”等等画面。

 还有,收藏界都知道清代开始流行“家有黄金万两、不如钧瓷一片”的顺口溜,虽然这是一句高夸钧瓷的顺口溜,但,足以说明钧瓷在人们心中有很高的地位

 实际上,多数赞美钧窑的语言,都直接指向北宋钧窑陶瓷,说明北宋钧瓷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美好的深刻印象。当然,钧瓷也是受历朝历代收藏爱好者们争相追捧、与喜欢收藏的北宋收藏品之一。

 近期个别所谓的鉴宝“专家”信口开河视频,说什么北宋根本就没有钧窑陶瓷。这所谓的“专家”竟然大胆妄言,乱下结论地忽悠和误导现代观众!更甚的是否定了官方的考古成果,还抹杀古代(北宋时期)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很多人都不知道钧瓷的来龙去脉,给个别“专家”这么忽悠和误导,将会直接导致北宋钧窑陶瓷器物被遗弃、或被毁坏,同时,也产落实“藏宝于民”政策负面影响还产生了不利于有效保护流散文物的危害因素!

 在此,有必要举个因没有收藏知识而砸烂北宋钧瓷的实例:十多年前,在运河边上的某地,在古代曾经决口淤(冲)积的地方有农民兄弟在劳作过程中,发现一些钧窑的花盆、盆托、梅瓶、花觚等等陶瓷,有的单件、有的成套。大家推测是沉船散落的东西,农民兄弟便将陶瓷挖一些出来,挑到不远的公路边摆卖,结果虽有人问,但没人懂,即使每件十元也没人买,长时间卖不出,农民兄弟觉得挑回去太重(钧瓷胎体厚重),一气之下,用锄头将它们全砸烂后扬长而去!农民兄弟边砸还边说些话:以为是挖到宝贝,谁知道这么漂亮的东西没人懂、没人要,真是倒霉透了,浪费了很多时间和体力!

 被砸烂的钧瓷,真是太可惜了!

那些被砸烂在路边的钧瓷片,后来被懂行的人看到,才知道是北宋钧瓷。没几天那片运河决口的冲积地,被很多人挖到千疮百孔,挖到的陶瓷流入古玩市场后瞬间鸟散消失。(过后,一些敬业的专家、学者听说有这么一个地方,便专门去实地考察,还能偶见一些瓷片。)

 近期一些收藏爱好者,为了不让被“专家”忽悠洗脑的观众损害和遗弃北宋钧窑陶瓷,纷纷争相掏出积攒的腰包,在市场上购买收藏北宋钧瓷。觉得这些为保护流散的古代艺术品,花自己的钱的收藏爱好者们,思想境界很高,精神特别可嘉!真的是值得敬佩!举起大拇指,给他点赞!向他们表示致敬!

 北宋时期果真没有烧制钧窑陶瓷吗?

 先来看看一则2002年03月22日的《中国质量报》,作者署名桂娟,题目为《河南禹州考古揭开宋代钧瓷之谜》的文章:

“新华社郑州3月19日电 因缺乏实物证据而不断受到学者质疑的宋代钧窑,近日在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大白天下。

禹州市神垕镇西南部有一个成组分布的古代窑址群,从去年9月开始,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与河南省考古研究所联合组队,对其中的4座古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开挖探方29个,发掘面积650平方米,清理出不同时代的窑炉遗迹8座,石砌澄泥池3座,灶一座以及窑前工作场所5处。出土了大批瓷器残件和窑具,总数达数十万片,其中完整或可复原器物数千件,为研究钧窑本身的生产历史和工艺发展史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主持考古发掘工作的北京大学考古学教授秦大树说,这次考古发掘取得的资料可以确认,钧瓷的生产大体始于北宋晚期到金代前期(公元11世纪末至12世纪前半叶),其发展历史分为三个时期:即北宋晚期到金代前期,金代后期到元代初期和元代时期,大体涵盖了钧窑发生、发展、繁荣的历史发展过程。

“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钧窑瓷器是中国北方地区宋元时期最重要的瓷器产品,中国古代明朝以后的文献都将其列为宋代五大名窑,历来为古陶瓷研究者和爱好者们所关注,但多年来各地的考古发现中并未发现可靠的宋代钧窑瓷器,所存的证据也都在金代以后,尤其以元代为多,因此,近年来国内外的学者开始不断地对宋代开始生产钧瓷的观点提出质疑。

此次发掘情况表明,在北宋晚期至金代前期就开始生产的早期钧瓷,主要是小件器物,制作精良,釉层较薄,部分产品还采用了“裹足支烧”的方法,在器物底部留下了细小的支钉痕迹,这种工艺与北宋晚期北方地区诸多窑场流行的生产工艺相同。器物的品种十分丰富,碗、盘、钵、盒、注壶、盏托、香炉、连座瓶、盆等,特别是菱口大碗和海棠式长盘,造型优美精致。此期还发现了内施天青釉、外施紫红釉的器物,釉色秀美娇妍,开钧窑陈设类瓷器之先。......”

这则新闻说明在禹州市神垕镇西南部”考古发掘发现“主要是小件器物,制作精良,釉层较薄,部分产品还采用了“裹足支烧”的方法,在器物底部留下了细小的支钉痕迹”的钧瓷,证明:

“在北宋晚期至金代前期就开始生产早期钧瓷”!

这是“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与河南省考古研究所联合组队”考古发掘的,属于官方考古与证实!

有了考古发掘资料,对于民间收藏来说,算是有据可依,四十年来,在社会上发现不少刻有一些北宋晚期年号的钧窑陶瓷器物。款式如下:宣和(1119-1125年)、重和(1118年)、政和二年(1112年)、大观(1107-1110年)四年、崇宁(1102-1106年)、建中靖国(1101年)、元符元年(1098年)、元符(1098-1100年)、绍圣(1094-1098年)元年、元祐(1086-1094年)、元祐元年(1086年)、元丰(1078-1085年)元年、元丰(1078-1085年)等等。爱好者们将考古资料作为参照物,大多边学习、边将此类钧瓷收藏起来。

这些钧瓷到底对不对?按理说有考古证实,就能证明民间藏品也是真实存在的。可目前是市场经济,社会上追求经济效益的大有人在,恐怕一部分人为了追求短平快的经济效益,他们也会以考古资料作参考,进行古法仿制宋代钧瓷,以吮取民藏之利!那么,这些钧瓷会不会是现代仿品呢?为了证实这些钧瓷是到代的东西,选物送检:

一、刻有瘦金体诗词的钧窑桃型洗(图1),桃型洗,内部有刻瘦金体的诗词,字体笔画、流畅深邃、刚劲有力,落款是宣和殿御制并书,以及宋徽宗自创的“天下一人”特殊符号,经《量子文物年份检测仪》检测,确定笔洗是1121年烧制的、笔洗上的刻字、符号、印章都是1121年刻的,1121年即是北宋宣和三年,宋徽宗的年号。因此,也证明笔洗上所刻的瘦金体是宋徽宗自己所为。因为,那时恐怕没人敢仿皇帝字体。

二、钧窑小盘(图2),无款,里面有刻意渲染的釉斑,是一幅向佛大写意的水墨画,淡天青色釉面,小盘中有一个穿着婆娑僧衣和尚的背影,虽然是静像,但仿佛在走路,很灵动,向前疾走、奔向前方的表现,前方远处有个较大的半截佛头,与向佛者的较小身材相比,更衬托佛头的高大形象、佛头只有简练的发髻和眉眼红斑纹饰,佛头眉眼表情微笑、慈祥,仿佛在示意欢迎向佛的来者。这向佛的题材红斑是意为之,并非是窑变自然。这件没有款,到底到不到代呢?经《量子文物年份检测仪》检测是1118年烧制的,1118年即是政和八年或重和年。经查政和年号(1111年-1118年十月);重和年号(1118年十一月—1119年二月)。因此,这小盘如在1118年10月前烧制的,就是政和年间的;若这小盘是1118年11或12月烧制的,那,便是重和年间烧制的。

同时,还见到一些向佛和拜佛题材画面的红(或紫)斑钧窑盘子,那些盘子修胎都比较精致规整,以及见到一些佛像题材的较大件的汝、钧、定等窑口的陶瓷器物。据有关资料介绍宋徽宗尊信道教,那么,这些佛教题材的规整题材器物(或)在宋徽宗期间出现,又何解释呢?看来宋徽宗在宗教信仰方面没有限制人民的信仰自由,是个很能兼容、胸怀宽广的和谐皇帝!

三、钧窑四系罐(图3),底部有而字刻款:“重和”。经《量子文物年份检测仪》检测是1118年烧制的,与刻款年份吻合。不过,1118年11月才改为重和年,说明这件钧瓷四系罐是1118年11-12月烧制的,重和年号只有四个月,有重和年款的陶瓷器物特别稀少,重和是宋徽宗的年号。

四、钧窑花觚(图4),底部有二字刻款:“大观”。经《量子文物年份检测仪》检测是1109年烧制的,与刻款的年份吻合,1109年北宋大观三年,是宋徽宗的年号。

五、钧窑海棠式折沿盆托(图5),底部刻有四字:“崇宁四年”。经《量子文物年份检测仪》检测是1105年烧制的,刚好与“崇宁四年”的年限吻合。1105年即北宋崇宁四年,是宋徽宗的年号。

六、钧窑出戟花觚(图6),底部有二字刻款:“崇宁”。经《量子文物年份检测仪》检测是1104年烧制的,与“崇宁”年份吻合。1104年是北宋崇宁三年,宋徽宗的年号。

七、钧窑莲瓣碗(图7),底部刻有五个字:“四、建中靖国”,“四”是代表此碗大小的符号,钧窑陶瓷成套的器具一般是一套十件,一是代表最大、十代表最小。“建中靖国”是宋徽宗赵佶的年号,这钧窑莲瓣碗,经《量子文物年份检测仪》检测是1101年烧制的,与刻款“建中靖国”的年吻合。1101年是北宋建中靖国元年。

八、钧窑敞口小盘(图8),阴刻“元符”款,经《量子文物年份检测仪》检测是1100年烧制的,与“元符”年吻合。1100年即北宋元符三年,是宋哲宗赵煦的年号。

九、钧窑玉壶春瓶(图9),底部阴刻四字:“绍圣元年”,釉面灰中闪紫,细看釉面上有颜色稍深的小斑点,同时,也分布一些宽度小于一毫米的细小的“蚯蚓走泥纹”,黑色口边,胎脚及底部涂上类芝麻酱釉,以营造“紫口铁足”气氛,底釉因涂不均匀而产生有厚有薄的色斑,底胎上阴刻二竖行四字,“绍圣元年”楷书款,经《量子文物年份检测仪》检测1094年烧制的,刚好与“绍圣元年”的年限吻合,北宋1094年是宋哲宗赵煦的年号。

十、钧窑八棱扁贯耳瓶(图10),底部阴刻四字:“元祐元年”。主釉色是玫瑰紫,釉面莹润,釉面从上而下分布不少宽度在2-3毫米的“蚯蚓走泥纹”,棱角分明,修胎规整,底部刻有一竖行“元祐元年”四字楷书款,然后涂芝麻酱釉,因涂抹不均匀,而产生深浅不同,且不规则的釉斑,上述特征,眼鉴符合北宋钧窑特征。经《量子文物年份检测仪》检测是1086年烧制的,刚好与“元祐元年”的年吻合。本件是贴款检测,检测确定年限后,再撕开贴款纸校对,年份与刻款相吻合。因此,确定本件是对年款的到代之物!同时,反证检测仪检测准确无误!1086年即北宋元祐元年,是宋哲宗赵煦的年号。

十一、钧窑八棱折沿葵口花盆(图11),底部刻有二字:“元丰”。经《量子文物年份检测仪》检测是1078年烧制的,与“元丰”的年限相吻合,1078年是北宋元丰元年,宋神宗赵顼的年号

上述一至十一项的钧窑陶瓷,经《量子文物年份检测仪》检测,证实上述钧瓷陶瓷是北宋后期多个年份烧制的,已经排除仿品。这些藏品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与河南省考古研究所联合组队考古的发掘“在北宋晚期至金代前期就开始生产早期钧瓷”结论基本吻合考古发掘、科技检测、藏品互相得到印证!

接下来看看河南省博物馆赵青云1975的《河南禹县钧台窑址的发掘》报告:

 “禹县位于河南省的中部,是钧瓷的故乡,建国以来,文物考古工作者,曾在这个瓷乡进行过多次调查,发现了96处窑址,采集了大量标本。尤其是在禹县城北门内的钧台与八卦洞附近,发现的钧瓷窑址,其烧造规模和产品质量皆为禹县诸窑之冠。

近两年来,河南省文物工作者对钧台窑址进行了全面钻探和重点发掘。根据钻探材料,该窑址东西长约1100余米,南北宽约350米,总面积达30万多平方米,堆积层一般在1米左右 , 厚者达2米以上,可见当时这里瓷业之盛。在发掘过程中,共开探方 14个,发掘面积70多平方米,清理出窑基、作坊、灰坑等遗迹,发现大批窑具、瓷器 、瓷土、釉药、彩料和砖、瓦、瓦当等建筑材料。就这处窑址 所见烧造瓷器种类看,既有钧瓷、汝瓷、影青瓷 ,又有天目瓷和禹县扒村类型的白地黑花民用瓷。各类瓷器品种, 从窑址的分布区域情况看,在烧造时有着明显的分工。通过钻探、发掘所取得的实物资料,使我们对该窑的烧造时代、产品种类及其特征、窑场的性质和钧窑的烧造工艺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从这次发掘材料来看,钧瓷创烧于北宋初期,其早期的产品种类繁多,质量较精。特别在禹县西南三十公里的神璧镇一,瓷窑密集,烧造技术精良,器物的釉色和形制都好,与隔山相望的临汝窑的产品有着同等的声誉......

 赵青云1975年的考古发掘报告,充分说明考古发掘已经证实:钧瓷创烧北宋初期!

看完赵青云1975年的考古发掘报告,看看记载资料:

1.清代1777年即乾隆42年张九钺的《南窑笔记》记载:“均窑,北宋均州所造,多盆奁、水底、花盆器皿,颜色大红、玫瑰紫、驴肝、马肺、月白、红霞等色。骨子粗黄泥色、底釉如淡牙色,有一数目字样于底足之间,盖配合一副之记号也。”这则记载虽不是很全面,但主要的是这句:“均(钧)窑,北宋均(钧)州所造”确定了钧窑在北宋时期烧制!

2.“钧窑,宋初禹州所造,禹州昔号钧台,讹作均,相沿已久”清代陈浏《陶雅》。这寥寥几字“钧窑,宋初禹州所造”,也确定了钧窑烧制时间在宋初!

3.“北宋名窑最多,定、钧(窑建于宋初,在今河南禹县,其地有钧台,因名钧窑,至今尚存)、东、汝、官、龙泉、哥、弟诸窑”民国郭葆昌《瓷器概说•历代名窑》。这里的“钧窑建于宋初”,同样确定了钧窑烧制时间是宋初!

上述这些考古发掘资料和报告、及记载资料,都将钧窑的烧制时间指向北宋!且有二则资料记载直接点明北宋初期!因此,说明北宋烧造钧瓷是板上钉钉的事实!

然而,当今个别鉴宝“专家”为了多博眼球、标榜自己,而否定北宋期间烧制钧窑陶瓷的事实,且无视官方考古,否定官方考古成果、抹杀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忽悠和误导现代观众!

真不知这(些)“专家”是何居心?

收藏爱好者们对于这样所谓的“专家”嗤之以鼻!

民间到底有没有北宋初期的钧窑陶瓷存在呢?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在社会上陆续发现不少刻有一些北宋中期至北宋早期年号刻款的钧窑陶瓷器物。看如熙宁(1068~1077年)、康定(1040-1041年)、宝元(1038-1040年)、天圣九年(1031年)、淳化二年(991年)、开宝元年(968年)、乾德元年(963年)等款式的钧瓷器物。

还发现有“显德元年”款的钧窑提梁壶,底部有四字篆书方印款“显德元年”,经查“显德元年”是954年,如果证实是钧窑烧制的话,那么,说明在五代就有烧制非常成熟的官方或宫廷使用的钧窑陶瓷器物。在这里按下五代“显德元年”的钧瓷器物不谈

为了证实刻有北宋中期和北宋前期款式的钧窑陶瓷是否真到代?挑选了一些有刻年号等款式的钧窑作为例图,及选送检测。如:

十二、钧窑五脚洗(图12)(未送检),底部刻有二字:“康定”,康定是北宋1040-1041年,宋仁宗赵祯的年号。

十三、钧窑盖罐(图13),底部刻有二字:“宝元”。经《量子文物年份检测仪》检测是1038年烧制的,与“宝元”刻款年限吻合。1038年是北宋宝元元年、宋仁宗赵祯的年号。

十四、钧窑椭圆形水仙盆(图14)(未送检),底部刻有四字:“天圣年”,是北宋1031年,宋仁宗赵祯的年号。

十五、钧窑鼓钉三脚盆托(有人称为笔洗或水仙盆)(图15),底部刻有:“淳化二年”,经量子检测是991年烧制的,与刻款年份吻合。991年即北宋淳化二年,宋太宗赵光义的年号。

十六、钧窑三脚奁底部(图16(未送检),刻有四字:“开宝元年”,是968年,北宋宋太祖赵匡胤的年号。

十七、钧窑三脚奁(图17),底部刻有:“乾德元年”,经科技检测确定是963年烧制的。963年即北宋“乾德元年”,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年号。

上述这些器物如:熙宁(1068~1077年)(偏早期)、康定(1040-1041年)、宝元(1038-1040年)、天圣九年(1031年)、淳化二年(991年)款等的钧瓷器物是接近或是北宋中期烧制的、甚至还可以看到北宋(960-1127年)初年的开宝元年(968年)、乾德元年(963年的钧窑陶瓷器物

十二至十七项这些器物分析,在北宋中期与北宋初期都已经烧出了非常规整、非常精美的宫廷使用的生活用具、摆设用具了当然,还有祭祀用具,如:琮瓶等这与赵青云1975年的考古发掘报告证实宋初烧制钧窑陶相吻合!也与记载资料记载的宋初烧制钧瓷相吻合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有经过《量子文物年份检测仪》检测的带有年限的钧瓷,器物上所刻的年号、年限与检测出来的年份都非常吻合的,在检测过程中,检测师生怕出错,非常认真、仔细地操作仪器,最终没有发现检测出来的年份与器物上所刻的年限有或前或后的乱象,哪怕出现与刻款年限的前一年或后一年的年份都没有!说明《量子文物年份检测仪》准确可信!

不过,个别专家、学者、个别收藏爱好者,还有个别观众,对《量子文物年份检测仪》的准确检测抱反对态度。看得出有些人生怕仪器检测太准确,会砸了他们的饭碗。因此,有人支持与有人反对都是很正常的。觉得这样更好,更能说明问题!

上述北宋早期的钧窑陶瓷实物与赵青云1975年“禹县城北门内的钧台与八卦洞附近”的考古发掘报告及古代记载资料三个方面的互相印证!当然,最主要的是证实北宋初期烧制了精美的钧窑陶瓷!

根据多年的观察、偶尔的走访和经常的了解,发现北宋钧瓷存世量不少,有刻上官款的、有刻上宫殿款的、还有的刻上数字、诗词、文章、以及地名等等。另外,有部分钧瓷在釉面上刻上花纹的、有较大一部分是没有刻款、没有刻花纹的!北宋钧瓷刻有文字、款式的一般比刻有花纹的规整精美,刻花纹的比没有刻款和没刻花纹的规整精美。

钧瓷主釉色有蓝、红、白、青、绿、紫等,釉斑主色调有花、白、红等,一部分钧窑器物有带红色的釉斑,有类似景物等自由想象的随意点缀的釉斑(图18)、也有像写意的人物、山水、动物、文字图案花纹等刻意点缀的釉斑,这类釉斑极像写意的水墨画(图2、图19)!这说明北宋时期钧窑陶瓷烧制非常盛行工匠产品做多了,便会得心应手熟能生巧!也说明北宋钧窑工匠的聪明智慧,在制瓷工艺发挥得淋漓尽致!

再总结一下:目前,从考古资料、记载资料与在社会上所见到的钧窑陶瓷器物看,不单北宋晚期盛烧钧瓷,北宋中期、甚至北宋初年,都已烧制宫廷使用的规整、精美钧瓷了!因为,还发现一些刻款,如:“官”、“奉华”、“养心殿”、“景阳宫”、“皇后阁”、“重华宫”等等款式的钧瓷陶瓷器物!实物就存在中华大地上!

个别所谓鉴宝的“专家”,想用几句无知的语言来否定北宋钧瓷,只不过是“蚍蜉撼车”而已!他的那些否定北宋烧造钧瓷的语言,将在十年内,给人们茶余饭后,添加了又一笑谈罢了。相信过不了多长时间,这所谓的鉴宝的“专家”,如果学习到了北宋钧窑的资料,他会为他当前所说的鲁莽、无知、轻狂的语言而感到汗颜与羞愧的!

结尾提个醒:社会是多元素的,收藏市场上如有真品出来,便会有仿品的出现。收藏爱好者们想进驻古代文化艺术品领域,致力于中国古代陶瓷精品的收藏或投资,一定要擦亮眼睛!老调重弹一句话:古市有风险,收藏需谨慎!

图1-1钧窑桃形洗,里面有瘦金体诗词刻字,落款是宣和三年御制并书。

图1-2钧窑桃形洗,里面有瘦金体诗词刻字,经量子检测仪检测盘体、文字、

印章等都是1121年烧制的,与刻款年份相吻合。1121年即宣和三年是宋徽宗

的年号。

图1-3钧窑桃形洗,里面有瘦金体诗词刻字,这是底部。

图2-1钧窑小盘,外面是随意的釉斑

图2-2钧窑小盘,里面有刻意釉斑,是一幅向佛大写意的水墨画

图2-3钧窑小盘底部照片

图2-4钧窑小盘经量子检测仪检测是1118年烧制的,1118年10月前是政和八年,1118年11、12月是重和年份的,都是北宋宋徽宗的年号。

图3-1钧窑四系罐,

图3-2钧窑四系罐底部刻有二字:重和。

图3-3钧窑四系罐,经量子检测仪检测是1118年烧制的,与刻款年份相吻合。

1118年11、12月是重和年,北宋宋徽宗的年号。看来刚刚改年号就马上烧

器,推测为了纪念即将年号刻在瓷上然后入窑烧制。                                            

 图4-1钧窑花觚

图4-2钧窑花觚底部,刻有:大观

图4-3钧窑花觚经量子检测仪检测为1109年烧制的,与刻款年份相吻合。1109年大观三年,是宋徽宗的年号。

 图5-1崇宁四年钧窑折沿盆托。

 图5-2钧窑折沿花盆托底部刻有四字:崇宁四年,经量子检测仪检测是1105年

烧制的,刻款年份相吻合。1105年即崇宁四年,是宋徽宗的年号。      

 图6-1钧窑出戟花觚

图6-2钧窑出戟花觚底部,刻有二字:崇宁。

 图6-3钧窑出戟花觚,经量子检测仪检测是1104年烧制的,刻款年份相吻合。1104年崇宁三年,是北宋宋徽宗的年号。

 图7-1钧窑莲瓣碗,一般作为温酒壶的底座

图7-2钧窑莲瓣碗,底部刻有五个字:四、建中靖国,四是代表此碗大小的符号,

建中靖国是宋徽宗的年号。

图7-3钧窑莲瓣碗,经量子检测仪检测是1101年烧制的,刻款年份相吻合,

1101年是建中靖国元年。

图8-1钧窑敞口小盘,

图8-2钧窑敞口小盘,底部刻有二字:元符

图8-3钧窑敞口小盘,底部刻有:元符,经量子检测仪检测是1100年烧制的,

与刻款年限相吻合,1100年北宋元符三年,是宋哲宗赵煦的年号。

图9-1钧窑玉壶春瓶

图9-2钧窑玉壶春瓶,底部刻有四字:绍圣元年,

图9-3钧窑玉壶春瓶,经量子检测仪检测是1094年烧制的,与刻款绍圣元年

相吻合。1094年即北宋绍圣元年,是宋哲赵煦的年号。

10-1钧窑八棱贯耳扁瓶,釉面上有多道蚯蚓走泥纹

10-2钧窑八棱贯耳扁瓶底部,刻有四字:元祐元年

10-3钧窑六棱贯耳瓶,经量子检测仪检测是1086年烧制的,与刻款年限

相吻合。1086年即北宋元祐元年,是宋哲宗赵煦的年号。

11-1钧窑八棱折沿葵口花盆

11-2钧窑八棱折沿葵口花盆,底部刻有二字:元丰

图11-3钧窑八棱折沿葵口花盆,经量子检测仪检测是1078年烧制的,与刻款

年份相吻合。1078年即北宋元丰元年,是宋神宗赵顼的年号。

图12-1钧窑五(如意头)脚洗(或称为水仙盆),

图12-2钧窑五(如意头)脚洗(或称为水仙盆),底部刻有二字:康定,

康定是1040-1041年,北宋宋仁宗赵祯的年号。

图13-1钧窑盖罐

图13-2钧窑盖罐底部,刻有二字:宝元。

图13-3钧窑盖罐,经量子检测仪检测是1038年烧制的,与刻款的年份相吻合。

1038年即北宋宝元元年,是宋仁宗赵祯的年号。

14-1钧窑椭圆形水仙盆

14-2钧窑椭圆形四脚水仙盆,底部刻有四字:天圣九年,是北宋1031年,

宋仁宗赵祯的年号。

图15-1钧窑鼓钉三(如意头)脚盆托(或称为水仙盆)

图15-2钧窑鼓钉三(如意头)脚盆托,阴刻四字:“淳化二年”,即是北宋

991年宋太宗赵匡义的年号。

图15-3钧窑鼓钉三(如意头)脚盆托,阴刻四字:“淳化二年,经量子检

991年烧制的,刻款与年份符合,991年正是北宋“淳化二年”即宋太宗

匡义的年号

图16-1钧窑三脚奁

图16-2钧窑三脚奁,底部阴刻四字二竖行:“开宝元年”即北宋968年,

宋太祖赵匡胤的年号。

17-1钧窑三脚奁

17-2钧窑三脚奁底部,刻有四字:“乾德元年,是963年,北宋赵匡胤的年号

17-2钧窑三脚奁底部,刻有四字:“乾德元年,经量子检测是963年烧

制的,年份与刻款吻合,963年即北宋“乾德元年”,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年号

18-1钧窑陶瓷釉面上的随意釉斑

18-2钧窑陶瓷釉面上的随意釉斑

19-1钧窑陶瓷上釉面的刻意渲染釉斑,极像一幅佛祖树下传经大写意水墨画。

19-2钧窑陶瓷釉面上的刻意渲染釉斑,极像一幅古代主

仆乘马车正在匆匆赶路的大写意水墨画。

19-3钧窑陶瓷釉面上的刻意渲染釉斑,极像一幅一只孔雀立在树边大写意水墨画

19-4钧窑刻意渲染釉斑,极像一幅仙人骑驴大写意水墨画

19-5钧窑刻意渲染釉斑,大笔一挥一幅极像高僧修炼大写意水墨画。

19-6钧窑刻意渲染釉斑,极像一幅月下树边母子剩凉休闲大写意水墨画。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本文来源:中华收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