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收藏网 收藏资讯
我要投稿

初探北宋官窑

发布日期:2021-11-02    来源:中国收藏网    责任编辑:匿名    阅读:1453   版权与免责声明

初探北宋官窑

唐建伟201803-202105

前言

 北宋(960—1127年)167年中,起码有120年以上的时间几乎没有较大的战乱,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富庶,此时陶瓷烧制已发展到了顶峰,十个以上的大名窑赫赫有名,斗技争鸣,登峰造极,竞贡宫廷。越、邢、柴、耀、定、钧、哥、汝等窑都是较早烧制,也许北宋晚期宫廷觉得指定(如:汴京官窑王家造、汴京官窑张家造、清凉寺官窑李家造、鲁山官窑段家造等)烧制官窑产品还不能满足需要,于是,朝廷(或)在宣政年间下令设置官窑(如:汴京官窑、东京官窑、大宋官窑等)烧制宫廷与纳贡用瓷(包括祭祀、摆设、生活用具、外交需要等)。

 按照目前的资料显示,官窑的设置起码从唐代开始,唐景隆初(公元707--709年),褚绥为新平(景德镇)司务,奉诏监烧献陵祭器。宋代(早期)设监,如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年--983年),泒殿前承旨赵仁济监理赿州窑务。唐代是否就是最先设置官窑?每个朝代是否都有将官窑沿袭、传承下来?目前尚未查到确切的资料,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与考证。

 不过,在民藏中的藏品发现官窑烧制(宫廷定制或贡御)应该早于唐代(三国、晋朝一部分青瓷高大上,南北朝相州窑、洪州窑陶瓷有的也很精美)。同时,每个朝代都有将官窑设置(宫廷定制或贡御)传承下来。当然,一些朝代在传承上会中断一段时间。

 官窑的涵义,其一是指民窑烧制贡瓷、或接受官方定制而烧制高品质、及大多数带有官方款式的陶瓷。其二是指官方或者朝廷出资创办、专门烧制官方、宫廷需要及朝廷纳贡用瓷的陶瓷窑场(厂)。其三是指官方或宫廷指定、或收购民间窑口,或抽调各大名窑的顶尖技术人员,集中到官方出资的窑场,专门烧制宫廷及官方用瓷。官窑瓷,以百里挑一的高品质“拣而供御”!官窑除烧出了官釉瓷外,从一些有“官”或“大宋官窑”款式的汝、哥、定、钧釉陶瓷器物,推测是官窑烧制汝釉瓷、哥釉瓷、定釉瓷、钧釉瓷等(清凉寺、段店出现各大名釉等产品)。

在此只对官窑(官釉瓷)作些初步的探索,以求引来同好对官窑的精品论著,为的是能早日揭开北宋官窑陶瓷之谜。以及早日证实民藏中肯定有北宋官窑陶瓷器物的存在!

鉴于为“三斗米折腰”的特殊性,约用二十年中的业余时间,走访了全国各地一些收藏家,上手了不少宋代官窑瓷器。同时,查阅一些不同时期的资料,结合多年来民藏中收藏到的旧改等工程中,出窖的宋代官窑瓷器特征,初步确定是北宋官窑瓷器,更贴切的称谓是“北宋官釉瓷”。“北宋官窑”是习惯的称谓!在此,还是遵循习惯称谓好些。那么,什么是北宋官窑瓷器呢?将从全国各地走访一些收藏家的所见所闻(馆藏几乎很少有展示过北宋官窑藏品),以及参阅一些文字资料介绍的北宋官窑瓷器归纳一下:

北宋官窑瓷器的特征

北宋官窑烧造陶瓷集众窑之长,形制、釉色、工艺与汝窑等窑口有一些共同之处。北宋官窑瓷器作工非常讲究,器型规整、釉色众多、“紫口铁足”、工精质好,有垫烧、支钉烧等。

开片纹是北宋官窑瓷器的主要特征之一,片纹有大片纹、中、小片纹,鱼鳞片、冰片、梅花片、百圾碎等片纹,小件开大片、梅花片、小冰片是较为珍贵的品种,片纹形成“归于天成”。

“紫口铁足”也是北宋官窑瓷器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因在烧制的时候,釉受高温熔化稍往下坠,使器物口沿的釉较薄,露出灰色、褐色、黑色等胎色,而大多形成了一圈深颜色的口沿,俗称“紫口”,圈足、底部露胎处呈深灰、黑褐等色,是因胎质含铁等元素较多,在高温烧制过程中,铁元素等第一次氧化还原形成的。当然,也有一些器物没有“紫口铁足”现象,这是胎体较为浅色的缘故。

一些颜色较浅的胎,工匠将其涂上较深颜色(如黑色、深灰色、深褐色等)的护胎液体),而使其看似铁足”的特征。追求“铁足”效果,是在营造器物的稳重气氛!

“拣而供御”是统治阶级“百里挑一”的特权,“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说明平民百姓只能使用带瑕疵的东西(见图1)。同时,也说明宫廷没有大搞特权浪费钱财而打烂有点瑕疵的官窑陶瓷器物。因此,有些官窑器物釉面上有一些棕眼(或称蟹爪纹)、束釉或小窑裂等、应该是有点瑕疵、又不影响使用或摆设的产品便流向民间。作者当时在民间看多了这类带瑕疵的器物,误认这是北宋官窑的主要特征,实际没有“小凹坑、小黑洞”等瑕疵的精品都被挑到宫廷里,一般人难以看到或得到。

这点我们可在后朝一些学者的文章记述中得到肯定!如:“官窑质之隐纹如蟹爪”、“汁中棕眼,稳若蟹爪”,据考证“蟹爪”正是釉面上束釉形成的小凹坑、小黑洞,“小黑洞”似“棕眼”、类“蟹爪”的破泡孔。在古代写书人大多是喜好闲事的布衣,因此,最厉害也只能接触带瑕疵的官窑陶瓷器物。即使是官员并非能随时进出宫廷,就是能进到宫廷,大多数是战战兢兢,根本没办法正眼观看、更谈不上能随手触摸宫廷的官窑陶瓷等各类用具或摆设!在宫廷能接触到官窑陶瓷器物,除了皇族的人和烧造的工匠,还有大部分是太监、宫女,一部分是一二(三)品的大官;太监宫女大多不识字,一二品大员高官俸禄,他们整天忙忙碌碌,到了晚上太监、宫女已经累得趴下休息,大官们到了晚上讲究的是找茬享受去了,根本就没想到将这些陶瓷器物的特征记述下来;而烧造的工匠,只是言传身教地传承烧造工艺,生怕记述下来会泄露烧造技术,被别人抢去饭碗。

   图1-1釉面有小黑孔的破泡,是瑕疵产品。

   图1-2釉面有小黑孔的破泡,是瑕疵产品。

   图1-3釉面有小黑孔的破泡,是瑕疵产品。

图1-4釉面有小黑孔的破泡,是瑕疵产品。

图1-5釉面有小黑孔的破泡,是瑕疵产品。

1. 官釉

北宋官窑瓷器以简单又典雅的釉色、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制瓷工艺而享誉于世。一般北宋官窑陶瓷器物的釉面厚度大多在1毫米到4毫米左右,因传世近千年,釉面大多是不大光亮的哑光,当然,也有一些较为干亮,一些是润亮、一些是油亮,这是器物放置的地方不同而使釉面产生不同的光感。有的釉料加入玛瑙等,使釉面更加莹润。有些釉质如玉石般的光亮莹润,有些器物釉面玻璃质感较强;玻璃质感较强的一般品质都很好、氧化和老化都会很慢,因而釉面会较为明亮或亮润,经常会被一些人误认为是新东西。

官窑瓷器一般都是一种釉色,或称单色釉。不过,古代工匠发挥他们的聪明智慧,将另外一种色釉,规整地填在其他色釉的器物上,因而有些器物内部便出现二种色釉,如:官窑釉填上另一种颜色的官窑釉,汝窑釉填上官窑釉,钧窑填上官窑釉等,填上的基本是开冰片纹的色釉。还有些器物外部装饰有其他釉色的图案,如:粉青釉瓶子上填上桑叶图案,填上的釉色为绿色,烧好后瓶子实物的外观与一叶新鲜的桑叶贴在瓶子上一样,使其单色釉的瓶子显得更加漂亮和更有生机!

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论》记述北宋官窑瓷器“色好者与汝窑相类”,汝窑釉色有天青、天蓝、粉青、嫩绿、粉红、红、橙、黄、绿、蓝、紫、黑、白、金等等几十种釉色,每一种颜色都有多个色阶,实际釉色达几十种。而北宋官窑釉色目前已知有天青、粉青、灰青、淡青、虾青、豆青、深绿、嫩绿(见图2)、翠绿、蓝色、深蓝色、紫色、红色、黄色、青黄、姜黄、灰黄、炒米黄、熟栗黄、月白(见图3)、米白等等多种色调。

图2绿釉斗笠碗,开冰片纹。这种釉色很少见,一般不敢相信。

2. 片纹

狭义官窑瓷器一般都开片,没有开片(见图3)极少见。开片纹有:百圾碎纹、大、中、小片纹,鱼籽纹(哥釉常见),梅花片纹(哥釉常见),层层交错加的冰片纹,冰片纹有大、中、小冰片纹之分(目前发现冰片纹的器物较多);值得一提的是,新发现一件类似玉壶春的弦纹敞口瓶,其片纹有五分之四比较有规律,就像用砖块垒墙一样有竖有横、一层一层的隔纹,这种片纹特别少见,暂先称为:“垒砖纹”。也有些片纹类似芝麻花或雪花片纹等,还有带官款的器物,开双色(金丝铁线)片纹,这是官窑烧制哥釉产品、或是哥窑烧制贡瓷、哥窑烧制官方、朝廷的定制产品。

还有一种纹片一件器物只开出寥寥几片,片纹痕一般长而稍粗,不规则,有的器物的片纹自上而下开到底,这类片纹有的会被误认为“冲线”或“贯通伤”,其实,这是不伤胎体的釉面大片纹。

北宋官窑片纹的颜色有:深灰(黑)、浅灰、鳝血、柠檬黄、橙黄、油灰等等,以深灰(黑)色居多、古书说以“鳝血为上”,觉得橙黄色更是片纹上品。大、中片纹的器物较为稀少,有些资料介绍“小件开大片”比较珍贵,寥寥几条片纹,将器物釉面隔开不规则的片区,成了一幅简单古朴抽象构图,意境万千,清秀典雅,极度吸引眼球。

明清仿宋官窑器开小片、百圾碎纹者居多,片纹颜色比较单调,基本为黑色、浅黑色、鳝血色。

片纹一般是在出窑前完成,有的在出窑的时候形成,当窑烧好封火后,温度降至100多度时开窑,让窑里的陶瓷器物尽快接触窑外的(空气,此时,陶瓷器物的釉面遇冷产生收缩而爆裂(片开),釉面爆裂(开片)时发出的声音非常清脆悦耳。

一些北宋官窑釉、哥釉、汝釉陶瓷器物上有双圈圆印款“宣政年间开封府督造东京官窑归于天成宋徽宗御贡”这里“归于天成”就是指开片纹和片纹颜色都是自然形成,并非染色,因此器物就打上了这样的印文。当今仿的东西,因没办法掌握古代的制作配方和烧制技术,一般出窑后采用人工染色。这,在500倍显微镜下,就能看出染色与非染色的门道来!

3. 胎体

北宋官窑陶瓷的胎泥大多淘洗精细,胎质细润,由于有的泥中含较多铁等元素成分,在烧制过程中,高温让铁等元素还原,使胎色为深褐色、褐色、深灰色、也有浅灰色、土黄色、淡黄色、黄白色等,有的满釉裹足支烧,器底有支钉痕、大多是圈足、有的是底足整体露胎无釉,修胎大致上薄下厚,规整光洁,一般器物口沿胎体厚度在2-5毫米、底部厚度8毫米左右,也有一些胎体厚度只有1毫米左右的器物,这类推测是柴窑传承的器物。一般是支钉、垫圈等烧制,采用支钉烧制的器物通体满釉,器底留有呈圆形的细小(小米状)支钉痕,数量在3、4、5、6枚或以上。

4. 造型

北宋官窑瓷器造型端庄古朴素雅,制作规整精巧,韵味大气不凡。器型较多一部分是仿古青铜礼器,推测这类器型用于宫廷祭祀、摆设、赏赐、其他一部分是生活用瓷和文房用品,祭祀礼器数量较大。有些馆藏的官窑器物,如:故宫的圆洗,平底往上稍向外折墙,器身近直微外撇,沿(墙)高在4厘米左右,整器满釉,有细小支钉痕。汝窑、哥窑等窑口也有烧制这种器型。

北宋官窑瓷器的造型主要有:方形琮式瓶、椭圆形琮式瓶、八卦纹琮式瓶、带座琮式瓶,贯耳瓶、六方贯耳瓶、八方贯耳瓶、椭圆形腰部贯耳瓶、六棱细颈贯耳(平口)瓶,长颈瓜棱瓶、凤耳花口瓶、细颈棒锤瓶、折沿棒锤瓶,葫芦瓶、方葫芦瓶、凸括号纹葫芦,双鱼瓶、梅瓶、带盖素面梅瓶、带盖弦纹梅瓶、大敞口兽耳梅瓶,戟耳蒜头瓶、带座龙耳六棱瓶、二叠瓶、长方口三叠瓶、玉壶春瓶、圆敞口方座脚龙耳瓶(寓意是天圆地方)、敞口兽耳瓶、敞口月牙耳瓶、盘口双凤耳瓶、盘口弦纹瓶、盘口五管矮瓶、六棱长颈瓶、碗口双耳瓶、花口蒜头单弦纹瓶、盘口六棱长颈瓶、盘口双龙耳瓶、敞口玉壶春瓶、敞口弦纹瓜棱瓶、杯口双耳瓶、双龙耳方口尊、花口双凤耳瓶、双凤耳葫芦瓶、蒜头束颈鼓钉兽耳瓶、椭圆口双筒耳出戟瓶、双耳扁葫芦瓶、长方口二鼠耳出筋瓶、仿生桑叶双耳方口瓶、花口瓜棱瓶、敞口弦纹双耳瓶、洗口腹部镂空瓶、细颈方耳瓜棱瓶、长方口象鼻耳瓶、六方圆筒耳瓶、折沿三弦纹长颈瓶、六棱圆筒斜耳瓶、六边瓜棱花口瓶,八卦纹六棱簋式炉等多种簋式炉,多种三脚二耳炉(如长脚、短脚、空心脚等、n耳、方n耳等)、三脚二耳炉阳纹八卦炉、三脚二耳出戟鬲式炉等多种鬲式炉,折沿三脚炉、折沿三脚双耳炉、平耳四孔出戟束脚熏炉,多种提梁壶、多种皮囊壶、僧帽壶、凤首壶、带盖凤首壶、带盖折壶、长方口圆腹方扁壶、带盖二系折壶等多种折壶,三足奁、弦纹三足奁,花口洗、方口洗、圆口洗、鼓钉洗、桃形洗、莲瓣洗(见图4)、折沿洗、弦纹洗、双层花口洗(见图5)、单边折沿洗、宽口石榴洗、三脚铛型洗(碟)、圆口四方琮形洗、葵口折沿瓜棱洗、兽耳宽口石榴洗等,多种渣斗、四脚椭圆水仙盆、长方水仙盆,五峰(山、凸)笔架、方口四倭角笔筒、六方镂空笔筒、六方笔筒等多种笔筒,斗笠碗、菊瓣碗、花口大碗、花口小碗、圆口高墙碗,盏、花口盏、托盏,三牲尊、花口小盘、高脚盘、圆口大盘(口径近50厘米)、花口大盘(口径50厘米或以上)、四倭四凸小方盘、花口折沿小平盘、小折沿莲瓣小盘、鱼型盘、折沿菊瓣贴花露胎双鱼(龙、凤)小盘、还有盘内露胎的祥云团龙图案小盘等贴花工艺露胎纹饰的多种小盘等等,圆口花觚、方形花觚、长方口花觚、束身花觚、凸腰花觚、玉兰花型等多种花觚,斜口短颈天球带座双龙耳尊、匜、小杯、小碟、龙首杯、凤尊、豆尊、双龙吸水(提梁)双联瓶、盖罐、鸟食罐、凤首杯、倭角小杯、立龙、立凤等动物、六方倭角盆托等等。

北宋官窑陶瓷器型多得不胜枚举,一些器型与其他窑口相同,即是汝、官、哥、钧等多个窑口都有相同的造型器物,就连尺寸也基本相同,这类器物几乎作工都是精美规整,推测是官窑烧制汝、官、哥、钧釉等的产品,也不排除是宫廷在各窑的定制产品,在此更支持前者。古代陶瓷器物造型非常多,造型只有现代人想不到,没有古代人做不到。

再提一下,造型不是鉴定的标准之一,如果说一定将造型列为鉴定标准之一,那么,造型奇特与不常见的器型,更能证实是到代的器型!不常见的器型,也就是没有“标的物”可仿!更不是臆造品!

近些年来,一些收藏家收到一些北宋官窑陶瓷器物,大多比较精美,一些陶瓷器物的口、边、底还扣上金、银、铜片,有的器物身上还贴上花卉、动物、人物、文字(以辽朝916—1125年契丹文字较多见)等图案的金、银、铜片,其中以金色金属片的纹饰与作工最精美。

北宋官窑的一些器物还镶嵌一种或多种颜色的宝石,宝石有多种形状,硬度一般在6-10度左右。也有一些硬度较低,只能称为彩石,偶见一些镶嵌红珊瑚。一件陶瓷器物一般镶嵌一种或多种颜色、多种造型的宝石,一般将宝石镶嵌在有纹饰的金、银、铜片上,再贴在陶瓷器物上,也有一些直接贴在陶瓷器物上。直接贴在陶瓷器物上的,一般在宝石周围阴刻或彩上一些几何图案,上彩的有些彩料看是金银等色,吸光(晒太阳、灯照)后能在黑暗处发出浅青、浅蓝等色的荧光,这是彩料里添加了夜光宝石或荧光材料。这类东西,目前,争议较大。一旦得到证实,能充分说明一千年前的科技含量极高!

有些北宋官窑器物上面有:珐琅沥线、珐琅沥线彩金、珐琅彩、粉彩、金彩等彩色画面,纹饰有山水、人物、动物(龙凤纹多见)、花卉瓜果等。经《量子文物年份检测仪》检测器物上的彩料,发现有宋代、元代、明代和清代不同时期的彩绘;后加彩的器物不少,这是在收藏、鉴赏、鉴定中值得注意的环节。

还有,工匠在一些北宋官窑(、汝窑、哥窑、钧窑等)陶瓷器物上刻出一些几何纹饰、以及一些战争、狩猎、马车等画面,线条较粗,一般的在2至3毫米以上,马匹与人物身体的纹饰线条较为粗壮,有的达到15毫米左右,几乎整个身体框架内的釉面都剔掉,然后在凹下与凹线上炝金,使整个器物的纹饰在强光下金光闪烁,而增加了不少豪气。这类器物同样是老气感特别好,脏泡、破泡都有,大多是到代之物。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收藏爱好者、收藏家中发现有一类造型和纹饰都与商周青铜器造型基本一致的青瓷藏品,作工规整,阴刻(剔地)阳文、阳文较宽大、刻工流畅、非常精美,如果将器物放到架上,远些望去,一些人会误认为是一件青铜器,如:青瓷四羊方尊、青瓷彝等。这类藏品基本都是深灰色胎或称黑胎,即是黑胎青釉,青釉颜色有深有浅、玻璃质感较强,气泡稀疏、稍大、明亮透彻,釉面比较亮润,开片,且具有:“紫口铁足”的特征,釉面有脏泡、破泡等老化的现象,老相感较好,这应该是北宋官窑的另一个品种!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迁,青铜铸造技术到了北宋已经严重退化,几乎完全退出历史舞台,而陶瓷烧制的兴盛,专门用于宫廷祭祀的用具,不再是青铜礼器。此时陶瓷烧制已经发展到了鼎盛期,仿青铜礼器的造型已是轻而易举的事。宫廷祭祀用陶瓷代替青铜礼器,一方面为了节省开支,另一方面是为了显示陶瓷烧制的高超工艺,并以陶瓷烧制工艺的兴盛,来掩饰退化没落的青铜铸造。

根据一些收藏爱好者、收藏家发现的一些蛛丝马迹,推测这种类似青铜器的青瓷藏品是鲁山段店烧制的。这,有待于进一步查阅资料和实地考证,也有待于考古证实。

一些收藏家和个别业界专家把这类藏品定为龙泉窑产品,有的将这类藏品归在耀州窑产品,有的认为这是段店青瓷,还有个别业界专家认为是臆造品。在没有查阅到记载资料、尚未发现有馆藏藏品可比对、也没有考古发掘证实这类藏品之前,各种猜测都是正常的,猜测是否对?这需要看看这人的道行,眼力好、经验丰富的收藏家,肯定能猜出八九不离十。

从这类藏品的造型、纹饰、胎质、釉色、开片和气泡特征等方面认真比对和分析,觉得与龙泉窑和耀州窑的特征有别,因此,认为这类藏品是龙泉或耀州窑的,都值得商榷和继续研究!认为这是段店青瓷的,我们进一步探讨。而认为这类青瓷藏品是臆造品的,建议继续好好学习,尽快提升自己的古陶瓷鉴赏水平。

从这类青瓷的造型、釉水、纹饰、胎体、修胎工艺等分析,都具有北宋官窑特征与品质,初定为北宋官窑陶瓷的一个特殊品种(专仿青铜礼器器型)更为贴切!等有机会将对这类藏品进行量子检测。同时,也等待考古证实。

有些北宋官窑陶瓷器物身上刻有诗词、款式、文字、印章、也有的陶瓷器物刻有人物半身头像、全身坐像,线条简单、力度深邃,形象与书画里的宋徽宗类似、推测是宋徽宗自刻像,这类藏品大多器型规整精美,釉面氧化明显、微观可见脏泡、破泡、老相感非常了得,推测这类藏品曾经使用、传世一段时间后,再窖藏几百年。

以前看过一些文章介绍宋代所有皇陵,在元代期间,被元军有组织地盗掘,所盗之物大多被军方卖给民间,所得款项用于军方开支。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这些北宋官窑陶瓷器物肯定有一部分在民间使用(摆设)传世一段时间(推测在元朝传世几十年 ),因后来改朝换代的战乱等事件,再被窖藏或埋藏起来,当然,不排除还有一些被重新陪葬;也许还有一些一直传世到清代,被乾隆或一些收藏家收藏、把玩、摆设、使用一段时间后,到清末民国战乱的时候再入窖。如今,被改革发展的大兴土木,让她们又得以重见天日。

当今是个资源再分配的时代,加上一些业界专家“走穴”鉴定,幸亏有这些“走穴”专家装逼,否定了出现在市场上的大部分故宫没有的、也没有资料记载的古陶瓷器物,才让这些北宋官窑陶瓷器物,流落民间,而被一般人收藏人所拥有。

在这里想借喻一下刘禹锡《乌衣巷》的一句诗:“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在古代只有宫廷、皇族才能拥有的东西,如今就像“堂前燕”一样“飞入寻常百姓家”,也被一般收藏爱好者、收藏家所收藏。

图3“紫口铁足”六棱月白釉花觚,釉面没有开片,底部是六方圈足、修胎规整、有“官”字阴纹刻胎款,官釉没有开片纹的极少见。

必须感恩当今这个资源再分配的伟大时代!让我们有幸赶上了,很多收藏爱好者、收藏家都能收到古代官方或宫廷用瓷。在古代,平民百姓是看都没看过、想都不敢想的,因为一些物件是“臣庶勿用”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感谢那些“走穴”鉴定的“砖家”,是他们认为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物件是“赝品”的所谓“鉴定”,一不小心让很多收藏爱好者都“秒变”成收藏家,甚至,“秒变”成收藏大家!

现代收藏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也需要讲究经验、眼力、魄力和财力;能看到好藏品是缘分,能摸、拿、吃、喝到高端的藏品是福分,能收藏拥有珍贵、稀有、御用的藏品,更讲究的是福报!

图4“紫口铁足”月白釉莲瓣圆口洗

图5“紫口铁足”灰青釉双层花口洗

5.款式

北宋官窑的款识有阳文方印款、阳文长方印款、倭角长方印款、单圈圆印款、椭圆形剔地阳文款、双圈中间加一圈s的阳文印章款、阴文刻釉款、阴纹刻胎款、阴文印款、阳文印款、剔地阳文方印款等等。字体有楷书、隶书、篆书、九叠篆、行书、草书、瘦金体。字数从一个字到二十多个字或以上,还有一些器物刻满了文字(汝窑、钧窑有的器物刻字字数多的在一千字左右)。款文有:官、宋、蔡、奉华、政和、宣和、大观、建中、靖国、元祐、御书、建福宫、修内司(北宋、南宋都有)、甲申殿、大宋官窑、汴京官窑、东京官窑、修内司窑、建中靖国、悦生殿用、安吉居专用(宋真宗天禧元年即1017年)、大宋皇家御用、成王阁王后殿、汴京官窑王家造、汴京官窑张家造、崇宁五年汴京官窑御用、崇宁元年、崇宁元年清凉寺御制(开大片白釉六方贯耳瓶)、崇宁元年皇宋官窑御制、崇宁二年汴京官窑张(王)家造、崇宁三年汴京官窑张(王)家造、崇宁四年汴京官窑张家(王)造、崇宁五年汴京官窑张(王)家造、大观元(二、三、四)年汴京官窑张(王)家造、鲁山官窑段家造、清凉寺官窑李家造、慈宁宫古华轩用等等。

有个特殊的款式:“宣政年间开封府督造东京官窑归于天成宋徽宗御贡”这类款式在《北宋哥窑之我见》提及过,这类不再赘述。也有不大符合逻辑的“北宋官窑”,这个款式的东西,是否到代?还必须继续考证。还有一些官釉、汝釉器物上刻有“白浒孤窑”四字方印款,推测这个款式是北宋期间烧过贡瓷或是烧制过南宋官釉产品,有些资料介绍“白浒孤窑”在唐代已经开始烧制陶瓷了,这有待于进一步地研究、也有待于考古证实。

目前,还发现二个最特别、最珍贵的款式:其一、瘦金体刻釉款:“苍州建青窑珍崇宁元年制、‘奉华’(倭角长方印章款)”,这个款式时间、地点都有,非常难得;如果查证属实的话,将揭示一个尘封千年的、应该烧制过贡瓷的大窑口!这个窑口起码在978年或以前就已经烧制过官窑哥釉(或哥窑哥釉)的贡瓷。在《北宋哥窑之我见》中提过的四方羊尊与这件六棱花口瓶的釉色、胎色、片纹、紫口颜色等基本一致,推测这两件器物为同个窑口、不同时期所烧的器物!其二、瘦金体刻釉款:“丁亥御扎御书‘天(手刻二横下面一个人字的头抵住下横、捺笔内敛而拉长了许多,是宋徽宗自创的字,有‘天下一人’之意)”;这个款式代表宋徽宗自己刻瓷!有些人对宋徽宗自己刻瓷抱反对意见,说什么皇帝是九五之尊,不是一般官员,不可能什么事都亲力亲为;只能说这些兄弟对宋徽宗皇帝不大了解,不知道宋徽宗是想在艺术天地里当他的“天下一人”,他很清楚在纸上、绢上书写作画,最多也只能保存一千多年,而在陶瓷上留下作品,那是千年不损、万年不坏、永世流芳!所以,宋徽宗自己在陶瓷上刻印、刻字、刻像!在艺术天地里特别勤奋欢愉地遨游,诗、书、画、印都非常拿手,还自创了瘦金体,至今无人能及。这也说明宋徽宗将全身心扑在艺术上,以致忽略理朝政、治天下。他还觉得自己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皇帝,正所谓当局者迷。因此,史官脱脱记述有:“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这,史官实际说他是干活能手,而不是当皇帝的料!

有个浅酱色釉荷叶小盘,开“金丝铁线”片纹,釉面干润,经500倍显微镜观察发现釉里气泡较为疏朗,有些间隙没有气泡,气泡不大,偶见较大气泡,晶莹剔透,有脏泡,破泡,釉面老化特征明显,是件到代之物!这个荷叶小盘刻有瘦金体的一首诗,诗名4字、诗28 字、落款“宣和殿御制并书”7字、共刻有39个炝金字、头尾各刻一印章,共2个朱砂红印章款:御书、天下一人。小盘在《厦门寒江雪艺术馆》的《量子文物年份检测仪》检测为1116年、瘦金体刻字1116年、印章1116年。经查1116年是政和六年。这个时候,是皇帝宋徽宗想当“天下一人”时候,请问有谁敢仿皇帝的瘦金体呢?除非是不怕砍头的人!如果“瘦金体”不是宋徽宗自创,而是模仿其他人的“瘦金体”,那就另当回事了。

有些器物浸釉后,在身上划出一个几何图形(几何图形多种多样),剔釉露胎,有的是在露胎的底部,刷上含铁等元素较高的护胎釉(液体),并在胎上刻上款式,大多阴刻四字款:“汴京官窑”,然后再入窑烧制。

“汴京”先后有夏朝,战国时期的魏国,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宋朝,金朝等相继在此定都,就北宋(960年-1127年)而言共九帝167年;尽管南宋顾文荐的《负暄杂录·窑器》记载:“宣、政年间,京师自置烧造,名曰官窑。”觉得“宣、政年间”(宣,即宣和1119年-1125年,政,即政和1111年-1118年,1111年-1125年,共14年的时间,)南宋顾先生在记述时也没弄清准确时间,觉得这个“京师自置烧造”在“宣、政年间”的时间值得商榷。加上目前发现有些官窑陶瓷器物,感觉是早于政和1111年烧制的。那么,“汴京官窑”何时设置?何时创烧?有待于继续探索!

也有一些刻上:“宣和庚子(1120年)、京师制器、臣庶勿用、后袭此制”,有的还刻上日期,如:“丁巳日”等,这类刻款字迹稍微潦草,有待于继续查证。

见过一些器物底部刻有篆书“寿昌五年”、其身刻有隶书“随安室用”,“寿昌五年”是1099年,辽朝君主辽道宗耶律洪基的最后一个年号,寿昌共计近七年。1099年也是北宋哲宗赵煦元符二年。这类官窑陶瓷器物稍高大、且作工规整,一般器物在三十多厘米或以上,推测这类器物是北宋纳贡物品(这类“寿昌五年”的陶瓷器物本人在第十八届全国民间收藏文化高层论坛获二等奖的《关于北宋哥窑纳贡的探讨》文章提及过)。同时,也不排除是辽朝到北宋定制的陶瓷器物。当然,还需提防是现代仿品。而“随安室用”是谁的“随安室”?是哪个朝代的?仍需继续研究和求证。

在收藏家的藏品中,见过天青汝釉狗钮盖折壶,底部有“大宋官窑”四字篆书阳文方印款,推测这类是官窑烧制汝釉器物,或是汝窑按朝廷要求烧制带官款器物。

见过一些北宋官窑陶瓷的底款与铜钱类似读法,底部露胎行书阴刻款,得读十字顺序的款式,如:上“宣”下“和”、左“庚”右“子”、多了中间有个“制”,即是“宣和庚子制”,这类款式比较少见,见:黄釉冰片纹鼓钉洗。

还有一些北宋官窑陶瓷器物刻上乾隆的诗、词、款式、印章,推测这类有的是乾隆收藏过的藏品,如是乾隆的藏品,一般由宫廷造办处工匠刻款的,或许乾隆有将这类藏品部分用于赏赐;相信有些北宋官窑陶瓷是乾隆时期或后期的官宦之家和文人墨客收藏后刻上的。当然,不排除还有一些是现代仿品!想入藏的朋友需要擦亮眼睛!

6.气泡

北宋官窑器釉下气泡大多清澈莹润、大小都有,最小比最大有的相差几十倍、大多玻化较好,有的器物的气泡非常明亮,那是长时间氧化的现象,有些气泡重叠,有的气泡与气泡之间较为疏朗、不密集、有些地方没有气泡、有较多器物的口沿釉中气泡更稀疏、大的更大、更加清澈透彻(见图6-1)。

图6-1这是北宋官窑花口洗的微观气泡图

图6-2这是北宋官窑花口洗的微观气泡图,左上角是变色破泡

北宋官窑瓷器因烧制与传世时间较长,大多老相感比较好,有脏泡、破泡等老化特征,脏泡大多破口(见图6-2);也有一些器物的气泡氧化非常好、特别晶莹剔透,越是晶莹剔透就说明接触空气的时间越长,也说明氧化就越好,同时,老相感就越好。不过,也有一些器物找不到脏泡、破泡,这类器物品相特别好,宝光明亮、包浆醇厚,说明储存环境极佳。这类物件在鉴定上难度会大一些,一不小心就会被定为新仿。

北宋官窑陶瓷的气泡大体稀疏、清澈一些、不像南宋时期的官窑、哥窑、龙泉窑瓷器的气泡类似“聚沫攒珠”,也不像汝瓷一样“寥若晨星”(见图6-3)。

图6-3这是北宋官窑花口洗的微观气泡,稀疏

7.科鉴

随着文物考古需要、古玩市场的发展和越来越多的交易,不同的传世方式,不同的贮存地点,以及造假的出现,使一些陶瓷器物表象不一,光靠眼鉴已经不能满足考古与市场的需要。于是,人们想到了科技,鉴定科技应运而生,当然科技鉴定主要也是为考古服务,能为考古解决很多问题和揭开一些历史未知之谜。如今,已经有不少鉴定仪器服务于考古界、文博界和收藏界。一些仪器以器物的微量元素为鉴定依据,但数据的提取,还是不尽人意,毕竟很多窑口烧制历时很长,不同位置的取土,以及胎釉的不同配方,不同柴火与烧火方法等,都会影响成分数据,有的窑口烧制时间跨度超越千年、地域广、窑头零星分布、窑数众多、数据难于提取齐全,而造成鉴定不准确;科鉴与眼鉴一个样,千万别“看(及提取)一当万”!遗憾的是,在过去的近二十年中,“以一当万”是文博界、鉴定界、电视寻宝鉴宝经常出现的瑕疵!

只有检测烧制的时间(年份)(见图7至图10),才能解决窑头众多、时间跨域极大、微量元素不同、地域广成分数据提取不易、数据提取难全的缺陷!

上面提及一些草书、瘦金体的刻字刻款、以及宋徽宗自创的“天下一人”刻款,这类刻款的器物,经《量子文物年份检测仪》检测,大部分器物与刻字是同年所为,一些器物在一至二年后再刻上字款印,(同时也发现宋徽宗在他的收藏品上也刻上瘦金体等,)这些基本都在宋徽宗年间,按理说那时瘦金体是宋徽宗自创,肯定没人敢冒着生命的险去仿他的瘦金体!在皇权的古代,谁敢仿皇帝的字,都会被视为图谋不轨而被砍头的!

有一些北宋官窑陶瓷器物的落款是乾隆御笔(书)的楷书、隶书等刻字、刻款的官窑陶瓷器物,经《量子文物年份检测仪》检测,确认为这些官窑陶瓷器物是北宋时期烧制,刻字、刻款是乾隆时期所为。

同时,还检测到个别是近些年烧制的现代仿品与仿款。

因此,古市有风险,收藏需谨慎!

图7-1本件二耳三脚炉大多初看认为是南宋官窑,在《厦门寒江雪艺术馆》经《量子文物年份检测仪》检测为1112年,是北宋政和2年烧制的。

图7-2这是《厦门寒江雪艺术馆》的《量子文物年份检测仪》检测现场,检测这件二耳三脚炉的烧制年份是1112年,也是政和2年。

图8-1官窑花口大盘,口径达到50厘米,内行藏家一眼认出是北宋官窑,器型硕大,极稀少。

图8-2在《厦门寒江雪艺术馆》经《量子文物年份检测仪》检测这件的烧制年份是1115年。

   图9-1这是官窑长颈瓜棱瓶,开特有冰片纹,初看大多认为是北宋汴京官窑。

图9-2这是《厦门寒江雪艺术馆》的《量子文物年份检测仪》检测现场及检测出来的年份是1120年烧制的,经查1120年是宣和2年。

图10-1本件簋式炉扣金口和扣底足,开大片是珍贵品种。

图10-2这是《厦门寒江雪艺术馆》的《量子文物年份检测仪》检测现场,屏幕显示的1123是检测出来的年份,即是1123年,北宋宣和5年烧制的。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本文来源:中华收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