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普:文交所可改变艺术品供需关系
经历了数次不同经营模式的尝试,如今的文交所可谓伤痕累累。之前天津文交所艺术品份额化投资的失败,让艺术品投资者对文交所这一投资渠道产生质疑。众所周知,艺术品是特殊的产品,把艺术品作为一种金融产品来经营,是否不可取呢?
文化艺术品交易所联合平台董事长银普认为,艺术品在文交所进行交易没有问题,问题出在规则制定的不完善。
《中国经营报》:文交所作为一个金融机构,介入艺术品投资领域,对艺术品市场有怎样的作用?
银普:其实文交所和证交所有一样的功能。众所周知,公司上市可以促使交易的公开、公平和公正,使得资本市场规范有序。对于公司自身来说,一方面实现了资本前置,使公司先期获得大量的发展资金。另一方面,使家族企业或个人品牌完成资本转化和品牌塑造转型。
当今的艺术品市场混乱无序,整个行业充斥差的产品甚至赝品。市场没有可信度,就无法谈到投资。文化艺术品有其特殊性,艺术品和人的关联性特别强。一般在做上市评估的时候,计算市盈率最重要的凭证就是稳定性,而人的稳定性最差,无法估值,就无法考虑增值。
艺术品通过文交所上市,恰恰能促进艺术品市场的公开公正,促使个人的艺术品或者地域性的艺术品成为公众产品。通过大众持有,推进该艺术品被广泛关注,进而实现资本前置。
《中国经营报》:相比于画廊、拍卖行等艺术品投资渠道,文交所这种渠道的特点是什么?
银普:对于文交所来说,艺术品能够连续交易三年,增益稳定,就代表这个作品真的有市场。艺术品本身已经被证明有自然增值的属性,文交所的作用就是使这种增值达成广泛的交易,让公众看到交易价值,进而促进艺术品交易,增强艺术品的投资价值。
而文交所渠道,更注重再交易的产生。对于画廊、拍卖行来说,买卖的过程基本属于一次性,如果想进行第二次交易的话,所付出的费用是比较高昂的,需要重新界定、评估和考察。而文交所经营的是艺术品的增值属性,而非艺术品本身,如果你是一个单纯的投资者,也可以享受这种自然增值。也就是说,即使投资了该艺术品,可以不把货物提走,单纯享受该艺术品的自然增值。
《中国经营报》:文交所这种交易模式,是否会反而导致艺术品投资的泡沫化?
银普:艺术品有单体个人市场和区域市场,很多时候只局限在很小的交易范围内,只能形成小众市场。而文交联合的经营模式,改变了艺术品的供求关系。
对于艺术品市场来说,虽然是小众市场,但依然有太多的信息不对称,以及太多潜在投资者没有被开发出来。国外的艺术品经营市场比较成熟,艺术品可以拍卖,质押,信托,担保甚至再担保,形成成熟完整的产业链,而中国并没有这种成熟产业链支撑,各种金融机构不将艺术品列为标的物,也限制了中国艺术品投资的发展。
整个艺术品市场刚刚兴起,之前的一些尝试可能会有一些失败的教训。这主要是由于经验不足,在交易规则的设计中出现了漏洞。
《中国经营报》:是否可以举个例子,解释如何完善艺术品的交易机制?
银普:比如同样是艺术品份额化,即允许多人同时拥有一件艺术品,但是在投资前就约定好,未来会通过完整物权的一次性转移,来完成退出,同时要约定整个交易的时间,比如三个月,并且约定收益比例。而且最大的风险可能来自于过程中由于炒作,导致标的物的泡沫化,以至于价格虚高到无人能够接手。
其实交易并不是自由的,比如股票也会设定每天的涨跌幅限制,如果一天的涨幅出现异常拨动,交易所就要对该股票进行停牌。艺术品的投资也应该设定类似的规则,出现异常就交易停牌,对投资者进行解释,或者设定一个价格高线,只要到了这个高线,该标的物就进行交割或进入退出机制。文交所在每一个艺术品上市前,都要对该标的物进行合理的估值,并且明确的告诉投资人,该标的物经过专业机构评估,价值空间是怎样的,超过这个空间,将存在怎样的风险,那么投资人必然会趋于理性的,艺术品的投资也不会产生泡沫。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经济越冷,艺术品越火?现在入手收藏,可能正踩准了节奏!
- 收藏二十年最大感受:民间不缺真正的藏家,但缺少理性的藏家
- 富不过三代的终结者:艺术品,正在悄悄改写中国财富传承的剧本
- 他的收藏是个传奇:用200元赚到几亿...
- 收藏界不断持续洗牌: 最后能留下的只有这些赢家
- 艺术品市场低迷是障目戏法,富人们纷纷布局艺术品收藏!
- 2025艺术品收藏大动荡!这五大危机你扛得住吗?
- 当我们谈艺术品收藏时,真正值得关注的是什么?
- 画说收藏:书画才是收藏中的软黄金“理财选择”!
- 他们才是处在整个收藏界“金字塔”顶端的民间高手
- 文物局:建立民藏鉴定机制、探索登记交易制度
- 收藏界开始明朗了,未来谁拥有最多的精品藏品,谁就拥有最多的社会财富
- 宋代瓷器:为何让全世界收藏家垂涎三尺,备受追捧?
- 古玩艺术品市场低迷:真正的收藏家却马不停蹄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