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文物修复室 了解唐墓壁画修复过程
【中华收藏网讯】[解说]陕西历史博物馆有一处开放式文物修复室,主要开展“文物修复季”工作。目前文物修复季特展第五季暨2019年第一季“丹青焕彩——唐墓壁画修复展”正向公众开放展出。1月16日,记者探访该文物修复室,了解唐墓壁画修复过程。
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修复室自2018年开放以来,先后展览了书法、金属、陶瓷、木器家具等文物修复工作。旨在弘扬传统技艺、普及文物保养知识,为公众揭开文物修复工作的神秘面纱。据悉,此次文物修复季展出的唐墓壁画“列戟图”在库房存放了五六十年,已出现酥碱、断裂、泥垢等20余种病害问题,其中针对画面污染及钙质土垢,修复师们正在使用干清洁法及湿清洁法进行修复工作。
[同期](陕西历史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张群喜)
我们这次要修复的这幅画呢,问题比较多,表面呢重要的就是这种污染比较严重,泥土啊、土锈啊,这个残留胶啊,包括这个灰尘,这个污染比较严重,同时呢这个断裂比较多。那么针对这个问题呢,我们就是要保证在壁画出现断裂情况下,使它在稳定的状态下来清理表面的这个泥土啊这些污染物。
[解说]记者现场看到,文物修复室大概有130平方米左右,透过玻璃可以清晰地见到修复师们正在修复台前对唐墓壁画“列戟图”进行修复工作。据介绍,文物的展出需要有真实性、稳定性以及可读性和美学性,修复过程中对修复师的技艺要求较高,有时一件文物的修复周期从数月到数年不等。
[同期](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保管部馆藏壁画研究中心主任马艺蓉)
我们采用的是最小干预的一种原则,那么就是说我仅仅是从色彩的层面上,从材料的层面上,进行它的这个结构补全和这个色彩的这个与周边的这个渲染和一致。那么我不进行这个线条的这个恢复,那么从这个层面上呢观众可以通过自己对这幅作品的这个理解呢,然后把这幅作品恢复成它历史上曾经的样子。
[解说]马艺蓉告诉记者,作为修复师对待每一件文物都要有工匠精神,细细品味文物背后的故事。同时要耐住寂寞,用最科学的技巧去慢慢挖掘和诠释文物,让文物“活”起来。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重磅!艺术品动产,已通过国家法律法规,抵押合同范本或出炉!速读!
- 政策与技术双轮驱动:艺术品市场的新时代
- 2025年中国数字藏品行业发展历程、相关政策及产业链
- 国家文物局:民藏是一座巨大的宝库,未来几年或将成民间文物翻身之年!
- 重磅!古玩界最新政策来啦,马上发生的15个大变化!
- 文物唯有流通起来变现:才能让更多的人加入收藏保护行列
- 央视:各大银行艺术品抵押贷款全面试行!
- 未来3年, 艺术品市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 大量热钱拥入艺术品市场,古董是衡量自己的经济实力重要依据
- 文化艺术品行业:政策护航,迎来黄金发展期
- 《银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报告》获通过:艺术品抵押贷款真的来了!
- 好消息!国 家文 物局明确:民间合法收藏的文物交易不受文物等级限制!
- 国家文化战略:鼓励民间收藏,实现文化兴国,让艺术市场达巅峰
- 国家战略视野下:艺术品如何成为未来储备资产的核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