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墓地成菜地 文物毁了就再难复原
【中华收藏网讯】据《华商报》报道,11月25日,由中国唐史学会和某集团主办的“杜牧墓保护研讨会”在西安举办。当专家学者和记者赶到杜牧墓遗址时,发现此地已变成一片残败荒凉的低洼菜地。本来是要共商墓地保护,结果发现墓地已变菜地。这样的现实,颇具讽刺意味,也让人增添几分无奈与唏嘘。
其实,说起来,杜牧墓地确实经历坎坷,变菜地也有历史原因。据报道,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有人挖墓土“给生产队饲养室垫圈”。而且,当时文物保护意识普遍不强,一些村民私自挖土盖房。这导致仅在一两年时间内,7米多高的墓土便被挖尽。如今冢的中心只遗留下一个方坑。
如果说,以往挖墓土对杜牧墓地造成的破坏,多少有些主客观因素影响,尚情有可原。那值得深思的是,为何时至今日,在倡导复兴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全社会共识的今天,在积极抢修破损文物已成为很多地方自觉行为的眼下,杜牧墓地仍然在遭受新的创伤?
网上有种说法是,“陕西文物、遗址太多,保护不过来”,这固然是一种调侃,透着股抑制不住的文化认同与自豪感,但这不能成为当地文物保护等部门推卸责任的借口。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文物出土,越来越多的遗址被发现,这要求我们必须下更大力气去保护。另一方面,唐诗是我国璀璨的文化珍宝,即便在灿若星辰的唐朝诗人里,杜牧也有着无可替代的内涵与价值,墓地作为后人了解诗人的一个重要渠道,意义重大,一旦毁损就很难复原。
再者,当地如果真有眼光与谋划,就应当认识到,即便是从利益角度考量,及时合理地抢救杜牧墓地,并与周边的杜淹、杜如晦等历史文化名人墓地综合保护,也不失为打造当地旅游资源的一种方式。让当地人对祖先的文学成就与人格魅力产生敬仰,让外地游客有机会抒发思古幽情,无论是从商业价值还是精神价值来说,岂不都比挖地种菜有意义得多?
这些年,我们见到了太多名人故居、知名历史景点被拆、被毁的案例。近有今年6月,位于济南的张养浩故居遗址被规划建住宅。远有坐拥“亚洲最大火车站”“世界上唯一的哥特式建筑群落”等美誉的济南老火车站,早在1992年被拆除。尴尬的是,一边是拆,一边是复建。2013年,济南市旧城开发投资集团宣布复建21年前拆除的老火车站以及行包房。可是,能复建的,只是建筑这些外在的形式,一处故居、墓地、遗址,一旦被毁,其精气神将不复存在,人们的感受也将一去不复返。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上海文物市场新政启航,民间收藏迎来黄金时代
- 这些银行收购艺术珍品!这些企业都在市场上搜刮艺术品,用来抵抗通货膨胀!
- 藏家消费习惯正在改变,未来古玩行业将向这个方向发展!
- 文化艺术品行业:政策护航,迎来黄金发展期
- 2025年风口:艺术品从世界格局到家庭财富,文化财富浪潮将至!
- 国家扶持艺术品变现:艺术品交易流程和方式,已经出来!
- 艺术品卖不掉、估不准、不敢押?破解困局的方法终于来了!
- 国 家:艺术品市场到2025年,要做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先看先知!
- 2025弘仁元春季艺术品拍卖于04月27日(上午9:30开槌)
- 北京成为第一个艺术品变动产的试点城市!艺术品市场要腾飞了!
- 艺术是一种人格参与,玩的是精神,拼的是文化,较量的是修养!
- 文物法修订草案敲定:允许民间文物交易 准许外资拍行进入
- 紧急提醒!2025艺术品市场红利来袭,入场攻略在此
- 重大信号!国家强势入场,艺术品变现黄金时代已来